楼主: panme
收起左侧

振华重工磨合“康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2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已经不容易了,该交交权了,这么大岁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发表于 2009-12-12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最好别做"太上皇", 退了最好就撒手不管
freed0m 发表于 2009-12-8 13:47
同意,这些前辈是很传奇,也到了该享福的时候了,但是从一些方面看来还是跟不上时代,所以最后撒手不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敬佩老管  不过 都这么大年纪了  回家享福应该的  多给别人机会嘛  年轻人才是未来的支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中国的传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振华运做的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想不到才是真道。
做出大家想不到的事,才是了不起的人。
从这点来说,我佩服管。我认为他这次的决心,不亚于17年前他开始创业的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希望振华能打好转变这一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佩服管的勇气。这样的决定是要勇气的,这个勇气要比17年前他做的决定更了不起。
当业界很多人,无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把赌注押在管个人的身体还能支持多久上的时候,他居然把时间点提前了。中国的领袖们很难做到的事,他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其实我之前对管的“蛮干”感觉不好,有些事耳闻目睹,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管这次举动,让我重新改变了看法。
希望振华后面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如果中国企业的领导们,能够有这样的明智之举,能够让心态更健康(即使他们的身体很健康),能够不再用更多的错误去掩饰已有的错误,能够激流勇退,能够让机会给更多的人,中国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中国企业的发展通常靠创始人的雄才大略,这样的企业往往带有创始人深深的烙印,其接班人怎样才能带领企业继续走下去是个大问题。华为也是这样...个人认为还是要靠现代化的管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向管总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管大爷也不容易了,该逗孙含饴,颐养天年,享受清福了。今天你虽然离开了振华,也许今后就不在回来,你是爱振华的!你永远是振华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
bbsky 发表于 2009-12-8 14:27


老兄您有没有搞错?管老爷哪有什么孙子外孙?他连子女都没有,当初娶妻也只是为了照顾慈母。
他住在振华大楼,可以说ZPMC就如同是他的孩子一样。
官老爷在ZMPC绝对是“铁腕”,十几年了关于他的退休和接班人的争论不休也是一个“传奇”,我离开振华时也曾想过他很可能会让那些所谓的“接班人”空欢喜一场。
ZPMC目前太乱了,帮派林立,几大帅没有一个能挑大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符合发展的轨迹,现在的企业不是一人掌权之企业,时代造就了一个老管,随着老管的离去ZPMC展开了它历史的新篇章,进入了集体领导的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振华在中国绝对是制造业的领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http://www.cnstock.com/gsbd/06lzft/2006-10/20/content_1563940.htm
中国证券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 > 老总访谈
访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管彤贤
[□本报记者 杨伟中]
2006-10-20
bm1020b03002_b.jpg -->


  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前右)在公司长兴岛生产基地向客户介绍情况
  

———访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管彤贤
  □本报记者 杨伟中
  当一台台标有ZPMC品牌的大型集装箱起重机,如钢铁巨人般耸立于从美国长滩港到德国汉堡港,再到阿联酋迪拜港等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个码头上,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占有全球港口机械市场70%以上份额的强劲实力,实现着“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均应有上海振华港机公司的集装箱机械作业”的宏伟目标,也证明了今天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正重返世界民族之林,在与实力响当当的国际一流“选手” 竞争中屡战屡胜。
  结合振华港机(600320,900947)近日公告的签约2.2亿美元重大合同,据统计,该公司在2006年以后几年内交货的订单已累计达到了20亿美元。正是这么一家优质上市公司,由于近段时间其股价走势似乎游离于大盘,不断有中小股东询问为什么股价难以反映业绩,公司近况究竟如何。为此,记者专访了作风素来低调的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
  “众所周知,我们不能也不会去操控自己的股票价格,但我们有责任告知所有关心公司的投资者———振华港机的经营情况良好,公司的发展前景诱人。”管彤贤日前在公司大楼接受上海证券报独家采访时,朗声说道。接着,他就投资者关心的诸多问题与记者一一展开交流。
  如何防范市场风险
  记者:据了解,外界目前对振华港机比较担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汇率波动、退税政策调整、通货膨胀等问题是否会给公司盈利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管彤贤: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面临的市场挑战。中国老话,“预则立,不预则废”,近两年来我们始终在为之做各种迎战准备。
  关于人民币要升值问题,这对出口企业皆有负面作用,但我们已有相应的对策:其一,尽量签人民币合同,或在人民币合同中加注“合同价随人民币汇率而调整”;其二,采用套期保值来稳定实际收到的人民币;其三,购买远期欧元,或签欧元合同利用欧元坚挺抵消美元贬值的影响;其四,在市场对我们有利时,向买方言明因为人民币坚挺,用美元交易的产品要调些价;其五,以内部挖潜,来降成本、保利润;其六,用增加产值抵消负面影响而保住利润,如今年产值同比有望增加40%以上。
  关于退税问题,国家调整退税政策有升有降,我公司属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在鼓励出口之列,继续享受17%的最高退税率。
  关于通货膨胀和其他影响成本因素(如劳动力成本增加)问题,我们也有所应对。由于通胀比较小(2%-3%),我们已适当调整产品价格,也获得了多数客户理解。钢材是公司消耗的主要原材料(约占成本17%-20%左右),今年初已向几家钢厂采购期货,订了60万吨锁定价格的钢材合同,故利润未受钢材涨价影响。
  总之,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将会使今年效益高于去年。
  记者:市场上还有一种担心是,公司近期是否会有高管人事变动。
  管彤贤:我们公司经营管理层是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来落实的。现任高管层都是从振华港机创立起即献身于公司,堪称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熟悉业务,富有管理经验,能团结人,能胜任当前和今后繁重任务。迄今为止,我们的高管队伍十分稳定。
  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
  记者:在资本市场上,振华港机多年来一直拥有像上投摩根那样以机构为主的投资者队伍长年驻扎,原因不外乎看好公司独有的专业制造实力。但有人担心,港机市场可供发挥的余地已经不大,究竟如何看待公司今后的发展空间?
  管彤贤:应该说振华港机比较幸运的是拥有一个长久不衰的好市场。由于经济全球化,外贸必然大发展,可以说世界上所有国家对外贸的依赖日益增长,中国如此,美国、欧洲也都如此。而外贸90%要越洋实现,这带动了集装箱船舶运输大发展,当前世界每年有2亿只标准集装箱、近20亿吨货物要通过各大小港口或装或卸,因而对集装箱装卸机械有大量需求。加之技术进步,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又扩大了这个需求。这为振华港机提供了大现身手的市场舞台,有着一个稳定扩展中的市场空间。
  当然,尽管这个市场我们占了70%的份额,但仍然要居安思危;所以,正如我们已经公告的,近两年振华港机还在开发另外4个新市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那么,振华港机如何保持全球港机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管彤贤: 保持排头兵的地位,是公司多年来为之奋斗的头等大事。除了在产品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下工夫以外,我们重在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迄今为止,我们拥有10项“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譬如我们有6万吨级整机运输船18艘,可将庞大的起重机以整机形态跨海越洋运至世界各大港口,而全球20余家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均无此能力。
  谈核心竞争力,必须提到被我们视作企业灵魂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我们4年前首创推向市场的双小车集装箱起重机,是给全世界自动化码头的重大献礼,德国汉堡港哈拉码头已订购14台。再如我们最新推向市场一次吊两只40英尺箱的高效起重机,可提高生产率50%以上,这一21世纪集装箱码头首选的更新换代产品,如今已接有近100台新订单。ZPMC有廿余项值得自豪的自主创新产品,它保证了起重机的高效率和可靠性,是振华港机如今优于对手而称雄世界港机市场的“重型武器”。
  记者:振华港机经过14年拼搏奋斗后,已成为全球港口机械行业的霸主。那么,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管彤贤:对于未来,总的战略方针是要做大做强,永无止境,这也是始终摆在我们面前求解的课题。为此,面对船舶大型化,以及全球港口实现自动化集装箱装卸所带来的新需求,我们还提出了赢得未来市场先机的五项具体措施:首先是“以钢为纲”,钢是我们所有产品的载体,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瞄准有潜力的钢制品市场,打开以钢为主体的各种市场大门,如今已初见拓展成效,新市场产品包括大型钢构桥梁、海上作业平台配套设备等;其次是扩大远洋运输实力,进一步强化远洋整机运输能力,让产品卖出好价钱;再则抓好将农民工改造成产业工人的建设工作,通过培育一支训练有素的能工巧匠队伍,将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程度,最终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第四是不断自主创新,将高新技术要素注入产品中,谋求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实力;五是扩大基建投入、扩大生产能力,我们要盖重型车间、重型码头,添置超重型设备等等,简而言之要靠物质力量来武装。
  这5项措施已经在逐一有序地实施之中,一扇又一扇新、老产品市场的大门正在向我们打开。
  经营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记者:照您这样的描述,振华港机未来几年的发展势头会十分可观?
  管彤贤:当然啊,振华港机是个有报负有打算的企业。落到实处来看,就是我们正在按股东大会通过的决定,在三年内利用未分配利润回投等方式集资,将投入共计53亿人民币建设好产品制造基地,壮大公司实力。我们原定目标是到201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净利润达20亿元。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有把握提前实现。
  记者:那么,投资者应该对振华港机充满信心?
  管彤贤:是的。事实上,大家已经知道,公司的控股股东已经是经过调整后的更富实力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集团董事长周纪昌又身兼振华港机的董事长,而且他多次公开强调要不断支持好公司的经营发展,所以振华港机的发展前景已经更加明朗了。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作为投资人有必要理性地看待公司业绩与股价表现之间的关系问题,毕竟股票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会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时也受供求关系影响,所以有时候股价未必完全体现公司价值,最近振华港机股票走势主要是供求关系的作用。事实上,我们企业经营一直很正常,今年任务胜利在望,明年合同正在不断到手。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振华港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广大股东的理解和支持,而公司也一定会以更加出色的经营业绩,回报全体投资人。
查看文章评论
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中国投资咨询网
中投顾问公司网站-中国领先产业研究专业机构-中国投资投资网
www.ocn.com.cn


《振华重工:进军海洋重工市场》


公司管理层
董事长管彤贤
管彤贤,出于1933年,籍贯:上海,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曾任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等职。自1992年起担任振华重工董事、总经理。
59岁创业
  他是个老头。76岁。
  他又是个新锐。1992年他才在上海创立振华港机(10.76,0.36,3.46%)(现更名为振华重工),17年由零开始,如今销售额超过350亿元,所生产的港口集装箱起重机不依靠价格优势,进入73个国家和地区,所向披靡,占据同行业全球市场78%份额,将市场由买方变为卖方。
  他要在美国请律师以诽谤罪起诉CNN主持人卡弗蒂,因为此人“集无知、傲慢、愚昧于一身”,把中国产品说成“垃圾”。公司一年拿出5000多万搞慈善,条件是绝不接受表彰,不登报,不署名。
  在上海浦东一座老旧的办公楼,振华重工总裁管彤贤从一排书架后绕出来,眼镜厚如瓶底,仍遮不住又重又宽的眉毛。他一张口,纯正的京腔,和许多老人一样,世故、精明、倔强,不断提醒你他和这栋楼的年纪。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公司的朝气。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管彤贤过去的生活有幸运也有倒霉,得意过也落魄过,但总的来说,在上海这17年最有价值,没有虚度,也就是说,59岁以后的生活才最有意义。
  管彤贤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祖上没有做生意的,至于家世,管彤贤从不愿意回忆,当年的破落地主,书香门第,后来总会经历很多磨难,不提也罢。小时候,管彤贤住在西城,七十年前的北京和你现在看到的不一样,如今北京城都废了,管彤贤回去也找不到老宅子。唯一的相同点是,它还是个巨大的消费城市,当年就是这样,江南的粮食和绸缎都要运过来。
  那时北京还有老秀才、老进士,管彤贤就跟着他们念书,学学唐诗宋词,听他们讲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一代知识分子功底深厚,还产生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像胡适、陈独秀,都是学问好,又有胆气,是闯将。今天很多人做学问差些火候,像于丹讲的东西,老先生如果听了,会笑的。
  1951年管彤贤考入了北京工学院,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前身,管彤贤是建国后第二批大学生,当时大学生目的都很单纯,读书就为了祖国建设,一点不含糊。虽然是工科,气氛也很活跃,晚上熄灯之后每人都要背一首诗,不管懂不懂,先背下来再说。古典文学中的美,那时慢慢体会到,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何等飘逸潇洒,“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几句话,人生都点透了。
  毕业后管彤贤分配到交通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那一年管彤贤24岁,毕业刚刚两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心情很苦闷。后来管彤贤被送到黑龙江东部的兴凯湖劳改农场,参加劳动改造,那已经是中苏边境。下放的右派,比留在北京的右派日子好过,周围都是一样的人,不寂寞,也没有人歧视你。北大荒当年是很美丽的地方,一望无垠的草原,草能喂牲口,盖房,铺床,我们的生命也和草一样卑微,但是旺盛、顽强。刚到北大荒的时候,大家都弱不禁风,出来之后身体倒好了,就像孙猴子,在太上老君的炉里炼一炼,没有炼化,反而长了本事。
  管彤贤觉得自己,一生不欠情,唯一欠的就是母亲。她让管彤贤懂得坚强,管彤贤落难时,身边许多人都和管彤贤划清了关系,只有她没抛弃管彤贤。老太太活到101岁,2002年刚去世,生病的时候管彤贤在上海,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管彤贤回到交通部,也没有其他选择,除非留在北大荒继续种地。经过这段岁月,管彤贤对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了真正理解,“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篇东西,经历浅薄的人读不懂。另一个发现是,我们的国家自我纠错能力很强,60年前,它面临土崩瓦解,30年前,它也摇摇欲坠,但都站住了。
  从此之后管彤贤一直在交通部,1992年59岁在水运司、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做处长,仕途上不算成功。有些报道说管彤贤面临退休才选择的去做企业,其实不然。当时交通部对退休没有硬性要求,管彤贤可以一直做下去,只是觉得壮志未酬,想干点实事,就来了上海。管彤贤对港口比较熟悉,常和人说为什么中国老买外国人的港口起重机,我们应该做出自己的产品,讲了很多豪言壮语。就是为了鼓舞人心,谈不上自信,当时不了解对手,也不了解世界的需求,没想到就一步步做下来了。对管彤贤这么大年龄创业,没有人反对,咱们国家的事往往是这样,除非两个人有私人恩怨,否则谁也不会公开反对谁,但是谁也不支持谁。
  小平南巡是我们创业时看不到的一个背景,没有小平南巡,振华无法在浦东立足。当时小平很着急,觉得步子慢,建国60年,真正的商品经济是从小平南巡之后开始的,为振华创造了环境。
【经营要诀:不拘一格,朝令夕改】
  交通部同意了管彤贤的申请,通过香港的一家合资子公司投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又以一块地皮作价50万美元,成立了注册资金100万美元的中外合资企业。管彤贤带着从港机厂分拨过来的十几个人,在浦东租了三间简陋办公室。振华是个独特的国企,成长中可谓“没喝国家一口奶”,与民营企业无异,它的管理也与国企大不相同,管彤贤至今不要个人办公室,严令“今日事今日毕”,绝不许文件过夜。然而,他从未考虑过企业改制,至今公司大股东仍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包括他在内的企业高管,既没有股份,也不拿高工资。振华深深打上了管个人风格的烙印,他有十四个副总裁,但实际相当于他的十四个助手,从公司自制的“可乐”配方到重大投资,无一不需要他拍板。
  管彤贤为什么敢进入这个行业?港口起重机的特点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过去主要生产商来自美、日、德、韩,它们技术和资金都不缺,但造一台设备同时要几千个员工,在人力成本上没有竞争优势。而对越南、非洲来说,人力虽然丰富,又没有技术基础,唯有中国具备傲视群雄的可能。
  话是这么说,开始的时候,管彤贤既缺钱又缺人,所有高管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唯一的轿车用来接送客人,请客吃饭就在街边的大排档,办公室的柜子都是吊在墙上,不能落地,否则桌子就没法摆。
  最初振华曾在新加坡参加投标,连续5次,一次也不中,管彤贤深深感到中国制造业缺乏品牌。港口机械是耐用工业品,用户看中的首先是品牌,而不是价格。品牌代表了你的质量,它从哪里来?这个行业不需要打广告,只要有大的港口用你的产品,就是最好的广告。后来振华在加拿大打开了缺口,也是通过招投标。最初振华靠的还是价格,和振华价位同样低的还有一家南斯拉夫企业,一看那儿都快打起来了,人家没敢买,把项目给了振华,这是振华卖出的第一台设备,卖了546万美元,比行价大约便宜四分之一。让了些利润,可也不是太离谱。后来振华的第一千台机器还是卖给加拿大,也还是这个价格,承担了200多万美元的差价,感谢他们把振华带进国际市场,这是中国的传统,饮水思源。
  加拿大买了振华的东西,震惊全世界,每天都有其他港口的人去那参观,看中国的产品用不用得住。现在振华不需要通过价格抢订单了,鹿特丹港号称“欧洲门户”,它的Euromax自动化码头2亿欧元的设备全部由振华提供,竞标时,奥地利一家集装箱起重机厂的报价比振华至少低5%,但鹿特丹港还是选择了振华。
  做企业,许多路难免是被逼着撞出来的。最初振华在运输上老被人卡脖子。港机装在船上,有七八十米高,当时世界上只有一家专业船公司能运输这种产品,从上海运往温哥华,第一次和振华要价95万美元,第二次要100万美元,第三次要150万美元,条件还越来越苛刻,从那时起振华开始改造运煤炭的船和油轮,自建船队。
  企业发展中总会有突然跳出来的机遇。2008年振华的船振华四号在全世界替公司扬了名,这是商船首次击退索马里海盗。其实里面有很大的偶然。为了让起重机装卸方便,振华买来的船都将型深从18米改造到13米,生活驾驶区和主甲板差5到6米,海盗不知道,以为爬上来就进驾驶室了,其实只能到第一层甲板,那批海盗又没穿鞋,让振华用啤酒瓶就砸跑了。但偶然中有必然,必然的就是十七年来培养的创新能力,要是振华没有能力改造船,也就束手就擒了。
  说实在的,当年没想过会做这么大,振华是在装备制造业的“中国世纪”揭开帷幕时站在舞台上的。管彤贤做企业的要点就是“不拘一格”、“朝令夕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活力。1997年上市时,管彤贤最初不同意,觉得没什么用,上海方面动员管彤贤,让管彤贤签字也就签了,心里并不太认同,但后来很快发现上市的好处,这就是“不拘一格”,不能自己捆住自己。上市后融资渠道丰富了,监管更透明,而且可以顶住压力。别忘了,振华仍是国有企业,上市之后,领导让你做又不该做的事,可以拿股民做挡箭牌。
  管彤贤从没请过咨询公司,企业的事,外人都是雾里看花,也没请过经济学家诊脉,如今经济学家都越来越慎重了,在经济学上说实话不容易啊,说深一点,就涉及到制度。
  当然,关起门来不行,振华常常组织去其他公司交流。比如三一重工,管彤贤去过几次,这个公司最大的优点就是创新能力强,梁稳根和他的几位高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气,值得振华学习。三一他们有一部分股权投资,这些事振华倒不羡慕,不是说人家那样做不好,只是“钱生钱”的事振华做不了。
  这些年来,政策层面对工商界最大的支持,是出台了《公司法》。公司法没有规定党管企业的干部,企业属于谁?应属于出资人,即股东所有,总裁对董事会和股东会负责,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是新三会,这才是现代企业治理机构的主体,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是老三会,它只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管彤贤觉得,企业里不能搞民主决策。毛泽东有句话管彤贤是赞同的: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它不能决定企业兴衰。在企业内少数不能服从多数,否则,不能盈利、发不出工资,谁负责?管彤贤按照公司法设立了工会,但是不设职代会,即便将来需设,也只是民意机构,不是权力机构。
  什么是工业企业最应该想的问题?第一是市场,第二是市场,第三还是市场。三十年前,管彤贤听马洪同志做报告,讲到企业的产品要吃着一个拿着一个想着一个,极有道理,但至今一般的国有企业还做不到,因为不能迅速根据变化的市场进行修正。
  2007年北京有一批司局级领导来长兴岛参观,问管彤贤振华为什么发展这么快,管彤贤讲笑话:“就是因为离你们远。”没想到他们还写到总结里了。事实上,某些人仍始终不忘“管下面”,要填的报表要50多种,其实领导根本不看,没有用。
  振华没想过改制,经营是活的辩证法,没这块国有的牌子,地方上也不认你。公司高管不拿高工资,职工收入差别也不大。领导工资是白领平均工资的2.5倍,管彤贤也不担心高管会因此跑掉,有两个原因,第一振华目前做的确实是个事业,吸引人。第二,也没地方跑,振华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人过了四十岁,重新起个头很难弯下腰去。另外,振华有一系列解决方法,比如“振华功臣基金”,保证高管退休后生活水平不降低。
  制造业要找高管,文武双全的少,这是历史原因。公司有一批学历不高的“绿林好汉”一直任基地领导,用好这批人,公司事业才能有成,一台起重机近2000吨,高70米,不是“行伍出身”,镇不住。
  对蓝领工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公司特别关心,怎么个关心法,说了不一定真实,你自己去基地看,从宿舍到厕所,会发现振华都很用心。管彤贤本人有很长时间的社会底层生活经历,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什么,现在虽然盈利不多,比下有余,不能“为富不仁”。
【再创业】
  长兴岛,遥遥可见海天之间的钢铁巨人,两臂伸展。在振华基地中,“大”是必不可少的形容词。数万工人围着几十台机器爬上爬下,敲敲打打。尽管是外向型企业,却看不到经济危机的阴影。
  然而,尽管历尽风霜,管彤贤内心深处也感觉到这个槛不寻常。他已启动了二次创业计划,向大型钢结构和海工产品转型,2009年5月,甚至为此将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他没有退休的念头,还要再次惊险一跃。
  2008年波罗的海海运指数由1万余急降到1千余,海运重创,数家航运企业进入困境,造船企业今年尚好,明年订单也会下降,而中国的大港口码头,例如天津、上海、广州、大连,因航运低迷,估计1-2年中都不会有新投资。国外的大港口建设也都在收缩中,这些都对振华的主产品集装箱机械有一定影响。
  幸运的是,多年来公司产品主要外销,在同业竞争、汇率波动、通胀等折磨中过日子,可算是久经考验,2008年合同出口额34亿美元买定了远期保值,等于多赚了7个亿。振华的产品多为大码头基建工程所需,酝酿和设计环评要4-5年,这些项目有政府背景,一经启动,停不下来。另外,日美欧的对手一个个被击败,振华现在涨点价,只要合情合理,用户不会有异议。
  问题是港口集装箱机械的全球盘子有限,振华已经占到了78%,向上的空间看得到,要抓紧机遇加速开发钢结构和海工市场,仅海工,一年全球就有不少于3000亿美元投入,足够吃了。1958年毛主席提出过“以钢为纲”,当时是天真幻想,今天振华真正做到“以钢为纲”了,把钢降伏了,以钢为主体,不愁没饭吃。最近振华签了一个大海工项目,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合同,22亿美元,名义上是和西班牙签的,实际是和伊朗。拿到它很不容易,韩国和日本都在背后争,如果没有中信保和国开行出场支持,振华也不敢做,带着钱去卖东西是解决当前市场不振的好办法。
  有人觉得和伊朗做生意风险太大,但其实是最安全的,它有油,不愁还不了账,另外,它崇信真主,真主告诉它欠钱要还。
  要维持企业转型的动力,还是要持续创新,而要创新,就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管彤贤最喜欢送给人书,《中国通史》,每个高管都有一套,还把400年来最好芭蕾舞、音乐剧的版权也都买下来,刻成光盘送给他们,你要拿得动,也带走一套。它们不一定直接与业务有关,但都能开阔眼界和胸怀。年轻时,管彤贤想看这些东西,却没有机会,现在有机会了,又没有时间,只能每天看文件了。
  这一辈子,管彤贤没有崇拜的人。李鸿章、曾国藩、张元济(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骞都很了不起,有济世之心,也有济世之才,管彤贤很欣赏他们,但谈不上崇拜。如果说信仰的理论,大多都与自然科学有关。能被实践证明的东西,容易被人信仰,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自然科学离“真实”近一点,管彤贤一生钟爱“真实”二字,有人送管彤贤一本溥仪的日记,管彤贤一问是1914年写的,就要了,因为之后他写的日记,都被粉饰过了,没有价值。
  之前有人希望管彤贤下台,觉得管彤贤年龄太大了,金融风暴一来,没人这样说了,需要管彤贤这样一个人稳住舵。不过,管彤贤觉得自己终究是要退休的,就是找个满意的接班人太难了,也有一种可能,一旦管彤贤离开了,他们的本事也就自然施展开了。
  “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是昆剧《班昭》的唱词,管彤贤常念给同事听,做学问如此,做企业也是如此,能明白这四句话的人,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补充一下:《振华重工:进军海洋重工市场》该文下载自: 中国投资咨询网 www.ocn.com.cn
我觉得写得不错,还挺丰富的,转贴给大家,了解一下历史

(不知道为何现在不能编辑自己的帖子了。刚才连排版都没搞好,突然就发出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振华重工:进军海洋重工市场》
该文下载自: 中国投资咨询网 www.ocn.com.cn
(节选)
另类央企总裁
1.jpg -->


在国企体制和市场规则间自由游走,管理他的振华重工“有点酷”
  “你看这个米老鼠,我们员工3至6岁的孩子一人一套,它会跳舞、也会唱歌。”76岁的管彤贤,指着面前书架上的迪斯尼礼盒,笑容很是卡通,而他身后的墙上,又是一张米老鼠的大图。
  “美国人把最丑陋、大家最不喜欢的东西,打扮成大家都喜欢的,这就是艺术。”他这样解释自己喜欢的理由。
  而身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总裁,管彤贤的“艺术”便是,领导着一家不像国企的、另类而强势的央企。
  17年前,曾先后担任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等职的管彤贤,从北京来到上海浦东,从100万美元资产起步,闯出世界知名品牌“ZPMC”。如今,振华港机(10.76,0.36,3.46%)已进入7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个港口,占据全球港机市场78%的份额。
  更体现管彤贤个人风格的,则是他在国企体制和市场规则之间自由的游走。在他看来,在振华重工,“严格贯彻公司法”与“从思想政治上绝对与国家一心一意”可以并行不悖。
  76载时光,用管彤贤自己的话说,“有得意也有倒霉,行时过也落魄过”,但“在上海17年最有意义”。
--
【我需要的是事业发达】
  2009年,在这个特殊时刻,在“能拒则拒”的情况下,管彤贤还是获得了多项荣誉:60周年60位“感动交通人物”、上海2009《走近他们》年度十大人物、60周年上海十大科技人物。
  17年前,全球港机市场还是欧美日韩产品的天下。凭着中国交通建设集团50万美元的出资、上海港机厂作价50万美元的一块地皮,以及十几个人的团队,管彤贤面对的对手,是日本三菱、韩国现代、芬兰科尼、德国克虏伯等巨头。
  但他当时便放出“狂言”:“全球各大集装箱码头,都要有我们中国人制造的超大型集装箱起重机。”然后,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我运气好,企业这么多人的努力,荣誉都跑到我身上来了。”言谈之间,他更爱提及企业、业务与员工,“咱们国家有时容易拜物拜人,其实不好。我需要的是事业兴旺发达。”
  领导着全球最大的港机集团,但管彤贤的工资,却让人大跌眼镜。
  相对振华的增长,作为总裁,他的年薪可能是最低的。振华重工每年的产值增速在25%至30%,但管彤贤2008年的年薪仅为35万元,比2007年多了1.8万元。而他手下14个副总裁中,有13人的年薪高于他,最高者为42.67万元。
  “为什么我的工资不高,因为我外语太差了,没有这部分津贴。”说这话时,管彤贤又露出了很卡通的笑容。他所指的是,振华推行的一年两次的外语考试,员工每月1000至2000元的外语津贴,与考试成绩挂钩。
  【谁管理企业?总裁!】
  在不少人眼中,管彤贤不像国企领导人,而振华重工则是一家“不像国企”的央企。
  对此,管彤贤开玩笑说:“我们是国有控股,但天高皇帝远,北京的官隔得远,上海又对我们比较客气,支持但不干预。”提及当初上海将长兴岛5公里的深水岸线及5平方公里的腹地给予振华,他很感叹“地利人和”。
  “我们公司是最彻底按照公司法组建的现代企业。公司制有很多优点,如副手由总裁提名,经董事会批准,而非上级委派”;“企业属于谁?应是股东所有,公司法规定,总裁对股东会负责”。
  而对于“党组织”在国企中的角色,管彤贤亦有独特见解。“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按照公司法来说,党组织在企业里不是管理干部的,而是管理党员的。”
  “谁决定管理人员,就是总裁。如果我连管理人员都不能决定,我们怎么经营这个企业。”管彤贤认真地说:“振华公司,一是,严格贯彻公司法,一是,从思想政治上绝对与国家一心一意的企业。”
----

【我从没想过退休】

  在沪深1600多家上市公司中,振华重工核心管理层的年龄可能是最大。事实上,振华重工的总工程师邬显达,今年已79岁,但他不仅亲自画图纸,还是公司紧急事务的“救火队队长”。
  “从一开始,我们企业就没有退休一说。”76岁的管彤贤说,“我从来没想过退休,老觉得要做点事情才有意义。很多时候,要努力做成一件事,没有5到8年是不行的。”
  据振华员工介绍,他晚上工作经常至深夜,但哪怕凌晨三四点睡下,第二天照样坚持在7点半准时上班。
  “人有用的时间那么短,只有安心才能做点事,首先要热爱一个职业。不安心,一晃就过去了。”或许是那段他不愿提及、被浪费的岁月,造就了他今日对时间的珍惜。1957年,时为交通部海河运输局技术员的管彤贤,被错划为“右派”,赴北大荒(13.63,0.29,2.17%)劳动改造,直到1970年代末,才平反回京。
  如今,在将港机业务做到全球最大之后,管彤贤还有新的“野心”——海工装备。此前,振华已拿下伊朗22亿美元石油装备订单,正式进军全球海工装备领域。
“传统市场太小,不过30亿美元。而我们的目标是一年50亿美元产值,需要到别的地方找饭吃。整个海工领域仅仅装备提供这一块,就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份额,我们占3%,就不得了。”管彤贤说。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振华重工:进军海洋重工市场》
该文下载自: 中国投资咨询网 www.ocn.com.cn
(节选)

振华的未来
  1992年振华港机成立之初,管彤贤为之描绘了“世界上每一个有集装箱机械工作的港口,都要有ZPMC身影”的蓝图,并打算为之奋斗终生;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当初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竟在短短十几年后成为现实。
  在接近梦想的一霎那,管彤贤有点若有所失。不过,野心勃勃的老管很快又瞄上了炙手可热的海上重工,并将公司更名为“振华重工”以示决心。然而,萦绕在他和振华港机头上的问号并未因此消失:新鲜出炉的“振华重工”何时才能做到名副其实?已经76岁的管彤贤,二次创业之路将行至何处?振华港机能否安然度过“后管彤贤时代”?
  管彤贤端坐在主席台上,一束鲜花遮住了他的大半个脸庞。白衬衫、红领带、黑框眼镜——在出席需要讲话的正式场合,管彤贤喜欢这样的经典搭配。他的嗓音浑厚、低沉,有点像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后者小他两岁。
  毫无疑问,76岁的管彤贤依然激情四射。
  这是振华港机于5月8号召开的2008年度股东大会,不大的会议室被挤得满满当当,两三百人挤在这点有限的空间里,让人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其中,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机构投资者、中大散户,也有上海本地退了休的大爷大妈们,买完菜后拎着篮子赶来。这大大小小的股东坐在那里,脸上写满了疑问、焦虑与期待。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工作的港口,都应有振华港机的集装箱机械’的抱负已经基本实现,只剩下一些小港口,今年我们又进入了其中的9个。” 精明的老管当然知道在座的股东们想听什么,所以,这一次,他没有像过去那样提及振华港机开拓国际市场的经历,也没有谈到振华船队受到美国民众欢迎、胡总书记视察等令人骄傲的往事,而只用此淡淡的一句话,就结束了对传统业务的说明。接着,话锋一转,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广受关注的海上重工来。他谈到海上重工的广阔市场、振华港机的野心以及已经取得的成绩,将大家带进他的“光荣与梦想”中。
  “(海上重工)门槛非常高,不是一般公司能做的。不过,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后来居上,在海工市场站到世界最前列。”管彤贤的语气坚定自信、富有感染力,让人感觉再对此提出质疑似乎是对这位老者的不敬。
  圈内人士有句戏言称:听过老管讲话的人,回去十有八九都会购买振华港机的股票——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这不,就连见过老管多次、内心已有警惕心之人,有时也会受其“诱惑”,欲罢不能。
  “每次我都想不来(股东大会)了,因为听了他的话后就感到形势一片大好,想继续买入或持有,影响理性判断。”从2005年起就开始操作振华港机的唐先生有点无奈,虽然已有2.5倍的超额收益率,他还是觉得不尽如人意,“业绩总是没有预想的好。”
  从深圳专程赶来的夏先生也有同感:“刚才听管理层讲了很多公司的市值目标,这没错;但也应该关心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市值,这涉及到振华的形象。我个人觉得,公司的股价比较‘呆’啊,有同感的朋友鼓下掌!”
  话音刚落,台下欢声笑语,掌声四起。台上的高管们也附和着笑了笑,一丝尴尬在他们脸上一闪而过。
  2005年,振华港机占据了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的70%,持续增长空间有限。从那时起,“转型”的魔咒就牢牢地扣在管彤贤头上。人们对这位声名显赫的老者寄予厚望,幻想他能像圣诞老人那样拥有一辆装满礼物的马车,可以从中随意抓出一件来,以消除集装箱机械市场日渐见顶的恐惧。
  “振华港机就像生物一样,每年都得增长,不增长就得死。”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管彤贤同样深谙商场的残酷。这就像在一条陌生的高速路上开车,你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只能全速向前,否则就会被后来者撞翻。
  终于,2006年,管彤贤掏出了三件礼物:散货装机械、海上重工以及大型钢构,其中,海上重工是前景最为看好的重中之重。据估算,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40%的油气资源,是名副其实的“蓝色宝藏”,在一次又一次的能源危机下,人们对海洋勘探的兴趣越来越浓。管彤贤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决意押宝海上重工。海上重型机械市场可分为海上工程船(如大型浮吊、铺管船)、各式钻井平台、海工配套件(如锚绞机、动力定位)等三类。2008年,振华港机研制的7500万吨全回转浮吊蓝鲸号已经投入使用,自升式钻井平台、挖泥船、铺管船也都在建设中,唯有核心配套件还未见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端技术都在这些配套件上,比如动力定位,是目前世界海工发展的难点之一。”管彤贤说,“浅水可以抛锚,深水就没办法这么做;怎么稳定住呢?就需要动力定位。”
  2008年3月,管彤贤称“正在加紧攻克动力定位等技术难点”;2009年3月,一院八所(海工设计研究院以及钢材应用、浮吊等八个专业研究所)成立;5月8号,管彤贤表示已有小型动力装置取得初步试验成果——有点奇怪的是,这一令众人翘首以待多年的消息却未见有公开资料披露。
  资料显示,2008年,振华港机的海工收入为19.3亿元人民币;2009年,管彤贤的目标是将其提高到15亿美元,约占规划总产值(50亿美元)的1/3;更远的梦想是,在3~5年内,将海工做到50亿美元,约占总产值的50%。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跨越,“不是上下嘴皮一碰,阿拉伯数字就翻番了”。
  在一个名为“蓝色成长”的博客中,许多人就其可实现性进行了一番唇枪舌战:有人从用钢量、员工数、场地等方面计算这一目标将只是镜花水月,有人反向举证对此坚信不疑,也有人持币观望,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请大家给我们时间,我们会‘放卫星’,做大项目的,大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近年来整个机械行业都少有的。”管彤贤神秘地说,“更多细节就不能透露了,请大家耐心等待。”
  管彤贤心里就那么有把握吗?未必。但他必须这么安慰大家,就像外婆安慰受到惊吓的小红帽一样,而把忧虑藏在自己心里。
  “合同得签字了才行,框架协议是算不了数的,尤其是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变数太多。”相比之下,振华港机董秘王珏的态度就谨慎多了。(这不,前些日子盛传多时的伊朗背景的大订单就不了了之了)
  为了“使经营活动名副其实”,这一天,振华港机正式更名为振华重工,“振华不是只做港机了,老叫港机不合适”;但要打入海工市场,分享其中的50亿美元(10%的市场份额),就不是改个名字这么简单了。正如管彤贤所说,在市场经济下做企业,“第一是市场,第二是市场,第三还是市场。”因此,在大规模订单到来之前,众人的疑虑不会打消——看看中集集团吧,吵着转型多久了,至今还没能走出来?
  一个庞然大物要想优雅、华丽地转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振华港机还有另外一个人人都在想、却无人率先发问的隐忧,这就是“管理断层”,或者说“接班人问题”。
  振华港机的2008年报披露了一张高管“全家福”,在这张17人的照片中,除了来自母公司中交股份的董事长周纪昌、管彤贤和财务总监王珏外,还有3位常务副总裁、11位副总裁。坐在管彤贤右侧的,是45岁的刘启中,常务副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早在1994年,刚刚而立之年的刘启中就担任了振华港机(集团)公司的副总裁,资历颇丰。
  刘启中是本次股东大会的主持人,与管彤贤相邻而坐,席间两人不时低声耳语,交换意见。这位身形偏瘦的常务副总裁语气平缓、温和,与强壮、霸气的管彤贤截然不同。不过,他却是传说中有望接过重担的“候选人”之一。
  曾有人称,振华港机的模式不可复制,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管彤贤——每到英雄迟暮,总会有人这样感慨。管彤贤自己可能已经习惯了。早在六七年前,迈向古稀之岁起,这些疑问就一直伴随着他。
  “老管总要退下来的,那么,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人为此忧心忡忡。
  也有人觉得或许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比如跟踪研究振华港机多年的平安证券资深分析师王合绪。他发现,振华内部新生管理层的力量正在浮现——除了汇率和钢材外,管彤贤已经几乎不负责公司的具体事务了。
  “这两三年来,老管在股东大会上发言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像公司刚上市时,几乎都是他一个人从头到尾。”王合绪笑着说,“老管已经给振华设定好了航线,即使他离开了,公司也会依照惯性走下去。”
  或许,管彤贤是会给后来者准备好几个锦囊,但问题是,离开了老管这枚定海神针,锦囊中的妙计还能成为妙计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12 19:05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