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工匠精神”
我们国家近年来多次表彰大国工匠,提倡所谓“工匠精神”,按照网络上的词条解释,工匠精神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工匠精神确实是应该大力提倡并应该使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勠力践行的。 几十年来,我国涌现出了诸如王进喜、张秉贵等许多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先进人物,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工匠精神。近三十年来,我国又涌现了很多大国工匠,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船舶行业有沪东中华的焊工张翼飞,大船集团的钳工戴振涛等。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工匠更多是表现在“敬业、精益、专注”上,而“创新”却凤毛麟角,这也是我国各个行业的短板,直接制约了我国的科学技术走向世界领先地位的步伐。 我们很多人的观念总是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比如,所谓“四大发明”中的火药,从春秋时代偶然被炼丹术士发现以来,国人都知道其中主要的三种原料是“硝酸盐、硫磺、木炭”,即“一硝二磺三木炭”,但是具体的比例是多少,却没有人说的清楚,更何况到底什么样的配比能产生多大的爆炸力,更是每人说的明白。所以,两千多年来,黑火药在我国主要用于祭祀,而用于开山劈路或用于战争几乎没有,即使到了宋朝末年有了所谓“大炮”,其杀伤威力也是小的可怜,没听说那一场战役取胜是因为用了大炮的缘故。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 ——鲁迅全集[第05卷] 《伪自由书·电的利弊》
到了清朝末年,火药被广泛用于战争。北京科技大学刘鸿亮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发射火药的技术研究》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清朝末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西方火药威力之对比,从文中的论述可以看出,这其实是“科学”与“传统”的较量。
本人是刀具爱好者,经常关注各国制刀材料的发展,搜索发现,目前制作高端刀具最好的材料基本都是国外生产的,我国的刀具加工厂所生产的高级刀具所用的材料全部是国外品牌,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自人类学会金属冶炼,从青铜器到铁器,刀具的制作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刀具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而更重要的是在几千年社会发展过程中,部落也好、国家也好,互相征伐、互相侵占,刀具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甚至刀具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在殷周时期发明了青铜刀具的邦国直接秒杀持木头石块的邦国,到战国时期,发明了铁质刀具的国家也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没有铁质兵器的国家。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器先进,这可以从兵马俑坑里的出土文物上窥见端倪。到了明朝,日本倭寇流窜我国东南沿海,其手中的倭刀锋利无比,初期明朝士兵根本不是对手。“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制刀材料,一种是日本武生特钢研制生产的“VG10(V Gold 10 stainless steel)”,中文名“V金10”。VG10号称是目前最优秀的制刀材料,它是一种经严格筛选的高纯度原料(Virgin Steel)中加入C(碳)、Cr(铬)、Mo(钼)、V(钒)、Co(钴)等元素的高碳不锈钢。含碳量约1%, 含钼1.2%及钴1.5%, 经热处理后可达HRc60-62之硬度。VG10加工性优, 韧性及耐蚀性皆强, 多被应用于制造优质刀具。
中国市场上用VG10材料制作刀具,基本都是做成大马士革钢,见下图:
-->
大马士革钢,原产地是及古印度,此种钢经锻打磨削以后,在刀身上露出自然形成的精美花纹。由于产地的矿脉被挖掘一空,所以此种钢现在已经失传。现在的大马士革花纹钢是现代工艺的产物,这就是粉末冶金模式大马士革钢。而市场上流传的所谓大马士革钢大多是锻焊结构,即利用两种不同元素含量的金属相互叠加,然后多次折叠锻打,折叠次数从几十次到几百次不等,经过磨削后,在刀身表面出现类似古代大马士革钢的花纹。
第二种被广为利用的钢材是M390,这是奥地利bohler公司出品的高铬系高耐磨粉末钢。化学结构:碳1.9%,铬20%,锰0.3%,钼1%,硅0.7%,钨0.6%,钒4%,总合金量属于粉末钢中偏高的。M390具有极高的耐磨性,防腐蚀性以及较好的韧性,基本没有明显的缺点,一代神钢的称号放在它的头上在适合不过,很多刀友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把M390的刀具。
-->
以上两种高端制刀钢材,目前我国还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钢材品种,因此,我们在科学技术创新和研发的过程中仍任重道远。
【本人入手的双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