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金钱买不到友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有道理的。友谊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的一种长期互惠关系。虽然朋友之间也有交换,但与以货币为媒介的陌生人之间的买卖关系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朋友之间相互提供的主要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商品或服务。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尤其如此。记得小时候,所在的小城市里没什么婚庆公司、丧葬公司,婚丧嫁娶都需要亲朋好友帮忙。也没有搬家公司,搬家更是要喊上一大帮朋友,大伙儿齐心协力搬完了,主人家请客吃顿饭算是酬谢。现在有了相应的市场化服务,这些事情就方便的多了,不需要劳动朋友。物质匮乏时,朋友之间也直接互通有无。比如谁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便邀请朋友来共享,或者盛上一碗送去。谁的朋友多,就能够真真切切享受到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服务。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便是这个道理。 其次,朋友之间以互助的方式,提供对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法律对权力的保护不力,公力救济不健全的地方,这种私力救济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朋友多的人,不会随便就受人欺负,即使被人欺负了,也容易讨回公道。进一步发展,这种私力救济就可能形成民间的各种小团体小帮会。 朋友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情感寄托。与朋友聊天交流,不仅是一种快捷方便低成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娱乐。而朋友中具备专门知识的专家,更是受人欢迎的稀缺资源。记得上大学时,那时候买电脑都需要自己DIY,而我对电脑一窍不通,买第一台电脑时,请了个电子系的同学在我家住了好几天,帮我选购、组装和调试电脑。当时据他说,他已经帮同学朋友组装了二十几台电脑了,一到假期便忙得不可开交。 此外,即使是能够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和朋友做生意,也可以降低讨价还价、监督执行等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双方的收益。 随着市场逐步发展,用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朋友之间直接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情况渐趋减少。但是,人们在礼尚往来中,仍然会尽量选取个性化的、难以用货币购买到的东西作为礼物。比如,偏远老家的特产,自制的食品、工艺品,亲笔写的书法,私藏的好酒,等等。礼物越是个性化,越能与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区分开来,越不可替代,越表明对这份友谊的看重。 但麻烦之处在于,缺少货币价格,就不好对服务或礼品进行评估。如果双方的估价相差太远,可能友谊的小船就会遭遇暗礁。要想保持良好关系,对朋友赠送的礼品,最好是按照对方的成本而不是按自己的收益进行估价,诚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在特殊的场合,朋友之间也直接赠送现金,最常见的是办喜事或办丧事。这其实类似于一种保险或社会保障机制。因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喜事和丧事,而喜事和丧事又往往是一个家庭最困难最缺钱的时候。亲朋好友赠送小额现金来帮一把,以后再陆续还回去,一般会多加一点作为酬谢。理论上,谁也不吃亏,而且又解了燃眉之急。在实际上会有盈亏,但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微信的红包功能,似乎为友谊变现提供了一种可能。朋友之间可以互发红包表示问候或感谢,节省了赠送礼物的许多成本和不便。但至少在目前,这还是一种相对次要和非正式的方式。何况,就算是互发红包,也没有市场价格,也很难说构成买卖关系,毋宁说是两个人各自独立的赠与。 虽然靠朋友供给物质资源的意义在下降,但即使在信息爆炸时代,朋友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寄托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上升。朋友圈和微信群正是这种功能的网络升级版本。许多人不去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天天刷朋友圈,获取各种信息,可谓信息时代的“口口相传”。而能够与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微信群,聊天交流也正是微信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总的说来,朋友之间的互利合作是广义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虽然有例外,但大体上不以货币为媒介,所寻求的也是货币购买不到的服务。所以,金钱买不到友谊。因为,金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地方,友谊就没那么必要了。 以物易物的最大缺陷是交易双方未必恰好有互换的物品或服务。因此,朋友间的帮助和回报往往是非即时的,所以友谊通常是一种长期关系,以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合作的效用。 某人帮助朋友时,要么是报答他以前的帮助,要么是期待以后在需要时,他能投桃报李(纯粹的慈善例外)。某人接受朋友的帮助,便可默认为有了一种承诺,所谓“欠了人情”。可以将之看做一种投资,投资有风险,这份人情能不能得到回报,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是取决于其朋友的人品。“诚信”之人、“一诺千金”,是良好的被投资对象,也是朋友间最为看重的品质。而从另一个角度,如果投资人要求具有约束力的某种正式形式,或者将投资量化为金钱,就可能会被朋友认为是对其人品不信任,感觉受到冒犯甚至侮辱。所以和朋友谈法律谈金钱都要小心,掌握不好平衡的话,小船说翻就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