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9-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zhangtao710:“你先说外国人不用设计吃水,现在又变成外国人很少用设计吃水,我想说你是遇到过几个外国设计公司 然后就能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我随便翻翻外国设计书都有设计吃水?”
hugh777:你看得很仔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让你别找到了个别的外国人使用了“设计吃水就拿来反驳我“外国人不用设计吃水”。原因我已经在帖子里说明白了。说的直白一点:使用设计吃水这个概念,无非就是一个偷懒的举动,把母型船的型线拿来,在这基础上开始设计了,型线也就按此画了。
zhangtao710:"最重要的一点你也没明白,设计吃水并不是谁指定的。船舶设计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船体的型线,包括设计吃水都是根据船东的需求,稳性,水动力性能,结构强度等等多个因素下 经过不断循环优化得出的结果。所以说任何船舶的设计 不论国外还是国内 一定会有设计吃水。并不是说谁指定一个设计吃水,然后把这个吃水下的计算报告都算一遍,这完全本末倒置。可能你接触的设计都是在母型船的基础上修改,你都没明白设计的流程。
hugh777:真的是你所说的这么“循环优化”的吗?这个教科书上的概念你真的实际运用有几次?
我的观点已经很明确了:如果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全新的船舶设计,根本用不到什么“设计吃水”概念,直接就是采用夏季载重线吃水了。如果设计人员还是在使用“设计吃水”概念,那就是画蛇添足了。即便如此,这样全新的设计也没有你说的那么“循环优化”过多少次吧?!无非也就是进行一些局部的调整,如调整浮心位置等。如果说设计人员还要“循环优化”N次,非得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般的设计轨迹”,倒恰恰说明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足,只能通过“循环优化”N次来补拙了。在某个吃水下的计算,更没有象你所说的“计算报告都算一遍”吧?!如果你是这么做的,就未免有点“戆做”了吧!
zhangtao710:至于设计吃水以外的工况,比如结构吃水,一定是经过计算在稳性和结构强度允许的范围内,只是性能上效率较低 一般不推荐在这个吃水下运行。比如阻力变大了,同样功率下的航速就慢了。或者说要维持同样航速的能源消耗更高了,效率就变低了。设计方只能保证在结构吃水下 稳性和结构强度是在安全范围内。比如船的设计载荷是5w吨,12节航速,设计吃水10米,结构吃水12米。船东想运超过5w吨的货,牺牲航速或者不在乎能源消耗,那么极限就是不能超过结构吃水。
短期来看如果多装的货的价值比多出来的油费高,那经济上是划算的。但长期来看 一直使用结构吃水会增加结构的疲劳度,增加维护成本,减少船使用的寿命。
安全方面两者都是满足安全的“底线”的。
hugh777:你可能真的没见过“设计吃水(夏季载重线吃水)=结构吃水”这样的船舶设计啊!试问:船东让你设计一艘“设计吃水(夏季载重线吃水)=结构吃水”船舶,你就不会设计了吗?非要弄一个低于结构吃水的设计吃水吗?看来你是不可能设计出“设计吃水(夏季载重线吃水)=结构吃水”,照样高效经济安全的船舶了。
在结构吃水下运营的船舶,就一定会是“油耗高、结构疲劳增加、减少船舶的使用寿命”吗?这个结论是怎么下的?拍脑袋下的?满载时的船舶结构受力在局部强度方面是有可能高于轻载时的工况的,但总纵弯矩和剪力却是最小的。这一点你不知道吗?结构疲劳主要是由局部受力决定的吗?真心怀疑你是不是做过总纵强度和疲劳计算了。还是刻意用这些“高大上”词汇来唬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