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6990b0102w9l3.html
在英国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内部经过现代化的改装后,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实用功能。天天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呼吸间尽是如诗如画的典雅气息,俯仰时处处可见活生生的掌故与传奇。这种“穿越”的人文环境是作息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工蚁们很难体会、更不会承认的,它让人在庶务之余,对自己所从事的行当更多了一份特殊的敬畏感、代入感、融合感和使命感。劳氏船级社的楼群正是这样一个集历史与前卫的“敬业主义教育基地”。
参访劳氏船级社的第二份感慨是,它的每一处细节的数据及来历,包括设计、创作的艺术家、工匠及其所属流派、风格、特点等等,都保留着完整的记录,哪怕有很多实物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数百年后通过查阅图纸、资料,仍可栩栩如生地将其来龙去脉完整地复原起来。可在国内,很多技艺、绝学就只有它们的创作者知道,出于保密或门户之见,在他们身后往往就失传了。文字的描述虽然神乎其神,但其庐山真面目究竟如何后人就只能靠猜测了。哪怕是最有名的故宫建筑,我们现在也只知道有一个样式雷,至于许多巧夺天工的杰作是怎么做出来的,以及其他艺术家、工匠的身世就一概无从查考了。都说在中国人创造了灿烂文明时,英国人还把身子涂成蓝色蹲在树上,可实际情况是,中国在明朝以前的建筑现在几乎都看不见了,我们看得见的历史似乎也不比那些“猿猴”们长。在参访英国古迹时,往往会感慨于英国的历史是活的,中国的历史是死的;英国的历史是有物质基础的,中国的很多历史却可能不过是文学和传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6990b0102w9dv.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