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07|回复: 5
收起左侧

中船重工逆势IPO遭外界质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中船重工逆势IPO遭外界质疑
编辑:国际船舶网   发布时间:2009-7-30 8:51:09    投稿    转发
“外界质疑中船重工上市加剧了产能过剩,我们不方便发表看法。事实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是根本目标。”7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其宣传部董主任在电话中表示。就在同一天,证监会审核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IPO申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中船重工IPO招股之际,恰逢工信部点名公布造船业产能严重过剩。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7月2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船舶制造业一年有效需求约5000万吨,目前生产能力达6600万吨。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办公厅一位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上市融资并非单一地扩张产能,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提高船舶制造技术是当务之急。”

产能过剩“两种解读”

        关于产能过剩的争论,给正在进行IPO招股的中船重工蒙上了一层阴影。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中船重工融资扩建生产项目是否又在制造新一轮产能过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对于造船业产能过剩,业界存在“两种解读”。

        一种观点源自于工信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公布的数据。工信部的数据表明,我国造船工业能力过剩约1600万载重吨,约占总能力的1/4。在这一背景下,今年前5个月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增长55.5%。7月22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通报了《2009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该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船舶行业70户重点监测企业新承接船舶订单54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0.7%;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6793万载重吨,比年初有较大幅度下降。

        另一种声音认为,造船业产能过剩并不像钢铁行业一样,每家公司都得被迫大规模减产。“造船业过剩还得过2年~3年才会集中爆发,因为目前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2年。最近两年不会出现大幅过剩的现象。”中信建投分析员高晓春在电话采访中表示,“如果后续几年新增订单跟不上,那么船企大幅减产甚至停工的现象将无法避免。”

        对于产能过剩的争论,万联证券分析员宋豹认为,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是从宏观上进行调控,着眼于长远利益;对于单个造船企业而言,目前手上的订单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造船业撤单持续增加

        最大的潜在风险在于,造船业撤单持续增加。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6月我国共取消订单14艘约122万载重吨,比5月有所增加。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指出,造成产能过剩除了盲目投资,还有一些结构性或体制性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在报告中建议,防止出现新的重复建设项目,狠抓船舶建造质量。

        面对各种质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中船重工有关部门求证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船重工战略规划部一位人士在电话中表示,“对于产能过剩,更多的情况是针对船舶总装而言。对于船舶配套产品如船用柴油机、大型螺旋桨等关键零部件,国家政策一直在积极扶持。”据该人士解释,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升级提高船舶配套的本土化采购,从而减少进口设备采购。

        另据了解,目前国内缺少一家以船舶配套产品为主的大型上市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船重工集团将下属12家船舶配套设备厂逐一改制,然后整体打包组建了中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在A股IPO,对于国内造船业应该是一个利好,对于提振船市信心将起到积极效果。”高晓春解释说,“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制造新的产能过剩,事实上,中船重工的战略目标在于借助资本力量提高核心技术。”

赶超“自主配套率”

        中船重工上市后,国内造船业两大“巨无霸”(即中国船舶、中船重工)将展开更加激烈的贴身肉搏。

        “相比较竞争对手中国船舶,中船重工的资本运作明显滞后。此次IPO,中船重工只是分拆了船舶配套资产,数百亿核心民用造船资产并没有打包上市。”高晓春表示。至于具体原因,高晓春称,“这可能与中船重工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有关,即先分拆配套设备资产上市,不排除后续将把主业资产整体打包上市。”

        根据招股说明书,经审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船重工集团总资产为2221.03亿元,净资产为355.59亿元,2008年实现净利润45.78亿元。对比而言,此次IPO的中船重工总资产为257.66亿元,约相当于集团总资产的1/10,中船重工集团还有大量待上市资产。

        另一方面,从实体经营方面而言,目前国内造船业虽然订单总规模超越日本、韩国跃居全球第一,但是由于大量核心零部件需要进口,导致国内造船业利润率远远低于日本与韩国。在这一总体格局下,两大造船巨头同样面临如何突破技术封锁的窘迫局面。

        “大量利润被海外设备公司赚走了,国内造船企业仍然缺乏核心技术,在竞争中仍然受制于人。”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品牌部张经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中船重工专门打包船舶配套资产上市用心良苦,意在打造国内第一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船舶配套企业。“或者说,中船重工上市之后将成为船舶配套生产企业的标杆,从而带领其他各类配套设备企业突破海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张经理表示。

受制于许可证生产模式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由于船舶配套设备特别是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关键设备的设计技术要求高,制造工艺复杂,目前全球船舶配套业普遍采用技术许可证生产的业务模式。中船重工的低速柴油机主要采用瓦锡兰、MANB&W等公司的许可证技术;增压器主要采用ABB等公司的许可证技术;甲板机械的生产主要采用日本IHI、KHI等公司的许可证技术。

        根据合同协议,中船重工与上述公司签订的许可证协议一般为7年~15年,到期后需要延期或重新签订。假如中船重工无法继续获得上述公司相关产品的许可证,尤其是新开发产品的生产许可证,该经营活动将受到重大影响。

        “这些海外企业的技术许可证,成为一颗颗定时炸弹。为了解除这些定时炸弹,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核心原则便是扶持关键设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品牌部张经理指出,正是这一政策背景,大大推动了中船重工加速冲刺IPO。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船重工改制成为国内最大的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2007年该公司的低速船用柴油机、大功率中速柴油机(4000马力以上)分别占国产同类设备45.81%、37.10%的市场份额,大型螺旋桨(配备在5万吨级以上船舶)、锚绞机、克令吊、舵机分别占国产同类设备31.20%、23.43%、32.34%、14.63%的市场份额。

        颇为遗憾的是,上述设备的技术跟国外企业如瓦锡兰、MANB&W等相比,还相差甚远。
http://www.eworldship.com/news/default_show.asp?id=99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俺有几个问题,请教达人。
1.目前船舶配套,我国自产设备哪些已经有突破性发展了?或者哪些有可能是突破口?
2.能否结合您本身的经验,以尽可能直白地介绍一下目前该领域国产设备的瓶颈。

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莱芜
让大伙都投资点钱给中国造船事业是好事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日子不好过,圈点儿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钱都投造船我们工作也好找.
不投都还不被贪官FB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有机会可以圈钱,不圈的话是傻蛋。
反正是股民的钱,谁抢不是抢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6 00:38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