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奥运盛会、奶粉事件、金融危机、海军出征,这些事件都有资格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堆积在同一年内,让人始料未及。恰逢改革开放三十年,特殊的年份充满了如此多的大悲大喜,冥冥之中似乎是一种上苍的警示,提醒着中国人,未来的路依然是希望与艰难并存。
美国制造的金融危机在9月以后开始席卷全球,经济界哀鸿遍野,中国的船舶产业也未能幸免,深刻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感觉。上半年忙着数钱,下半年也忙着数钱,只不过上半年数腰包里会进多少,下半年数腰包里还能剩下多少,严峻的形势下,经历了几年高速发展的中国造船业将何去何从?摆在中国造船面前的,又将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在讨论中国造船业的未来之路前,让我们先绕远一点,从中国的经济和发展说起。三十年以前,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想到中国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从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经济政治军事地位的大国。尽管现在依然困难重重问题多多,但中国这三十年的成就,用奇迹来形容毫不过分,这是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对于成绩无需赘言,事实都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然而中国的发展之路绝非平坦,一路走来,伴随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满地的荆棘。总结三十年发展的经验,简单来说我认为就是两条:对内放开,对外开放。中国人不缺少智慧,也不缺少毅力,给中国人一把锄头一块地,放手让他干,他就能种出黄金来。小岗村是中国历史上永远绕不开的坐标,当年那十八个普通农民联名立生死状背后的诉求,实质就是放开,而政府所做的只不过是顺应民意而已。由点及线,由线再扩到面,被压抑了许久的中国人一旦松开了手脚,爆发出的能量是巨大而惊人的,于是我们看到了深圳速度,看到了温州神话,看到了苏南模式,在这些改革开放的地标名词背后,政府其实没有做太多的政策规划,仅仅是放开民间的手脚而已。这简简单单的一个放开,给民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是有能力的。不过中国毕竟和外面的世界隔绝了太久。不能否认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但中国和世界的差距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国迫切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中国的发展需要外国的资金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成了必然的选择。但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洋人们到中国来不是学雷锋,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去做的,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东西,就必须让他们有所得。中国刚开放时那么穷,洋大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积极地同中国打交道?核心的原因恐怕还是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而这个巨大潜在市场的核心就是中国庞大的人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松下在打算把冰箱卖到中国前,派了一个小组到中国考察,回去后呈交了一份报告,认为中国老百姓普遍太穷,不可能消费得起冰箱。彼时松下幸之助已经淡出松下的日常管理,正生病住院,松下高层内部为冰箱问题各执一词,最后决定去医院请教老头子,老头子躺在病床上略一沉思,只说了半句话:“中国有那么多人,哪怕一百个家庭才买一台冰箱……”一干属下恍然大悟,此事就此拍板成行。很多早期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时任总裁在谈到进入中国的初衷和动机时,都会不约而同谈到中国庞大的人口群和消费潜力,在当时那么落后的条件下,这或许是中国对外开放仅有的优势和本钱。一把刀总是有两面的,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来说既是优势,也是巨大的压力。邓公为中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路,但他不是神仙,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十几亿人口也是他无法回避的难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是合理的政策,也是无奈的选择,不发展,这么多人的情绪不断堆积,迟早要出问题;要发展,想步调一致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让部分人先跑起来,带动整体的加速前进。但是差距拉开,绕不过去的难题就是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社会问题,所以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就会发现中国走的是一条加速——控制——再加速——再控制的路子,而且对控制的警惕性要比对速度高得多,时不时就泼点冷水,但平均速度始终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原因无他,中国经济整体已经走上了一条差不多是自行发展的路子,不需要高层太多的强力介入,而两极分化问题成为了政府的心腹大患,因为太大的贫富差距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想想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出现重大的社会问题,只怕不但领导们晚上睡不好觉,整个世界也会跟着提心吊胆做噩梦。很幸运的是,中国有一面强力后盾,那就是中华民族善良坚韧的性格。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中西部的报道,那里的落后和贫穷让生活在繁华地区的人们难以置信,更让他们无法相信的是那里的人对艰难现实的平静接受。你可以说他们落后,甚至愚昧,但你同样无法否认的是他们的坚韧,从他们身上你能看到普通中国人的忍耐力。感谢这些最普通的劳动人民,让中国在走上一条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分化并行的道路的同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社会动荡。但我们不能遗忘了他们,在整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必须回过头来帮助他们前进,于是我们看到,政府近几年的政策中,关于民生的部分分量逐步增加,不求一步到位,但求逐步改善,这是国家前进的必由之路。对于普通百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的援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帮他们就业才是治本之道。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在经济转型时的两难境地,对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都紧抓不放,因为高端产业能提升国家的整体国力,低端产业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夯实国家稳定的基础,放弃任何一头都好比是让一个人选择砍自己的胳膊还是砍自己的大腿。所以,中国在汇率改革问题上才会那么顽强抵抗,因为汇率上升必然影响出口,而出口产业能创造巨大的外汇和就业岗位;所以,中国才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那么果断地决定进行大规模的内需投资,因为投资能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样能创造就业机会。很多观点都认为中国的对内投资意在应对金融危机,在我看来,更深层次的意义恐怕在于增加就业岗位,维系社会的稳定,因为中国实在太特殊了——她有十三亿的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