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图片/网络
有网友在知乎上提了一个犀利的问题:船舶行业还有可能牛起来么?吸引了一拨业内同僚作答,龙船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条和船友们分享。
以下内容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kydcao(知乎ID)(内容编辑于 2017-06-26)
采用top-down顺序分析。先宏观经济,然后看行业,接着看公司。这里就粗略谈谈,一家之言,如有疏漏,请勿见怪。
宏观经济方面,国内制造业的不争气已经是不争的事实,GDP增长预期降低,资金流向金融,社会的焦点在互联网,这个宝,那个贷,互联网+everything。哦,忘了说了,房地产!作为一个航运产业链的一部分,也必须看看世界经济,油价没有起色,特朗普上台美利坚还不适应,韩国各种政治问题,欧盟的不稳定,最近英国又恐怖事件了,几乎就没什么好事。
说回国内,其实国家很关心制造业,要工业4.0,要智能制造,要2025,要建模2.0(造船的诸位可能有听说过吧),要换设计平台,但各种工作下手困难,没那么容易弄好,还是那句话,底子太差。政策方面如果有倾向,估计也就是给各大集团一点补贴去搞产业升级,只是钱好到位,升级的事情真的难做,怕的是一针兴奋剂下去,药效过了才发现是一场空。
然后看看行业。船舶产能过剩,航运市场运能过剩。国内的海洋平台没有交付启动的迹象,因为石油价格还是上不去。OPEC之前已经决定减产了,但是如果OPEC处于一个囚徒困境的博弈状况中,可能石油产量还是得不到控制,所以不要对减产的效用抱太大希望,关于OPEC的博弈问题可以百度找找,貌似也不是什么新观点,对于学经济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浅显的问题。
-->
图文无关
听做船舶经纪的前同事说船价有一点回暖的现象,但手里有船的还在观望,不愿行情刚有所好转就马上出手,毕竟,摒了这么多时间了,不多赚点怎么对得起自己?这造成了虽然船价微微上涨,但成交的还是凤毛麟角。
关于新订单,好像今天看了个什么东西,说有一家有六条船新订单就能在国内排上11名了?总之,市场还是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之前贷的款,该还贷还得还贷。关于新订单,我重复一下我的观点,07年左右没有节制造出的那些船,还没到报废周期,作为企业主是不会轻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去下新订单的,是你你还接着造么?联系一下宏观上的政策,尤其大家都懂,短视往往是很大的问题,在没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或者没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拨钱给你苦练内功,有时想想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至于公司。南北两船旗下的领头羊目前看来状况都不怎么样,毕竟国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白搞的,关系一拉,订单多少会有一点,但下面那么多国有船厂呢,各个嗷嗷待哺,虽然饿不死,但日子真的不好过,通货膨胀摆在那儿呢,房价蹭蹭蹭,原地踏步都是不进则退。大厂的朋友们,想混可以接着混,总有你的一席之地的。小厂的朋友们自求多福吧。民营船厂的朋友们,你们还好么……?同样苦逼的还有配套厂家。
船舶行业还能牛逼起来吗?
什么叫牛逼起来?牛逼起来我简单理解为船企获得超额收益,超额收益是相较正常收益的。为什么一个行业会获得超额收益?(诶?为什么?)先不管为什么,本身造船在现在的工业水平下属于一个门槛较低的生意,这样一旦出现超额收益就会像上一波行情一下有海量的热钱投入进来,超额收益会被马上分摊,于是美好的泡沫又破碎了。
-->
图/中国企业报
长期来看,总能牛逼起来的,不可能不造船了,不造船了大宗商品还怎么运?至于什么时候牛逼起来,这就很难讲了。父辈们结婚时自行车是三大件之一,紧俏物资,可曾想到今时今日共享单车居然遍地都是?怕是自行车厂也始料不及。
短期呢?反正我不是很乐观。人生很有限,职业生涯就这么长,23岁本科毕业,25岁研究生毕业,60岁退休,船舶行业牛逼起来的时候你几岁,可以自己考虑考虑。
未来不可预知,所以还是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匿名用户(内容创建于 2017-03-20)
本行业人来答。经历十年现场施工后,对船舶制造业的感受。 我是船体专业,通俗的讲,就是造外壳,侧重结构建造。
我觉得,中国的船舶制造业,整体上因为仍有少量订单存在,同时要保证国防军工,维护就业稳定等等因素,不会崩溃,但是也早已日薄西山,惨淡无光。
首先,全球造船订单大幅缩水,包括在2015/2016还火热的海洋工程平台,工程船,以致大部分船厂订单不足,厂能过剩,面临倒闭危险。大概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全国几千家船厂,现在活着的,剩几百家。所有的企业,这两年应该基本签不到好单。仅有的几单,要么跟船东谈判,迟迟不能确定合同事项,要么单价低到无法想象,没开工就要亏三成。除了军工企业外,船厂应该马上就青黄不接,前道工序要停工了。
-->
图文无关
因为特殊需求,特殊产品,给一些特别的企业暂时输血,但是大部分企业是没这个资格接受输血的。现在只能抢一些交通工程的钢结构来凑物量了。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现在的景象,就跟一群大猩猩在没落的动物园,靠抢挖地上的草根过活。时不时有几只大猩猩会被管理员特别关照,能吃几根香蕉,但也只有这几个大猩猩能吃到。
其次,国内船厂的管理非常差,这在高票的答案中提到过。船市好的时候,估计没人仔细想过怎么精细化管理。2007-2008年市场一片红火,欣欣向荣,无所谓管理。只要是个企业,能把一堆钢板,设备,油漆组到一起,船东船检验收合格就能混口饭吃。干的熟练的,当时就算很牛了,这个领先,那个领先的牛皮吹的漫天飞,所谓的精细化管理,成本管理,不是没人关注,只是关注力度太小,被"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等这种浮夸的成绩掩盖了。当浮华褪尽,事到如今,大部分船厂的管理水平都不足以严控成本,无法提高效率,也就不能保证利润。这里质量就暂时不说,放后面介绍。
实际上,船厂的管理,大多数时候都是工人用自己的技术在干活,中层领导用自己的权利捞钱,高层在策划调控,高屋建瓴,股票年薪,各干各的。协调处理?稍微有点权力的,都拈轻怕重,拿的时候不嫌多,干的时候怕担责,踢皮球,推三阻四捣浆糊,装疯卖傻忽悠人。10年前不这样的人,10年后要么转行,要么也是这样了。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出什么成绩?也就是国企,才没有倒闭。
第三就是船厂的船舶建造质量。这个真的只能呵呵。首先质量控制方面,无非自己查,互相查,专门负责部门专人检查,自己船东船检验收。自查不认真,互相查要么不存在,要么互相不得罪,质量部门的人根本查不过来所管理的产品,只能信任施工人员自查,结果船东船检报验的时候,问题发现一大把,对船厂印象越来越差。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干活不认真,应付了事,尽力把问题脱手留给后道,以致问题日积月累到后面无力回天。
-->
图文无关
船厂施工采用的承包制,外包队承包任务,只求最短时间把任务交出去拿钱。干的好不好,吃亏在后道工序。他们未完成任务,无所不用其极,只求快,所以该平的不平,该直的不直,该装的不装或者漏装,只要没人发现,拿钱交出去就不管了,也追踪不到。就算交不出去,公关一下就交出去了。反正有后道工序施工部门擦屁股。总而言之,不用好好干也能挣钱,凭什么要好好干?慢慢的,没人再去管质量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技术方面分三个层次,一是设计院,有些型船就是设计院设计的。二是船厂设计部门,有些型船图纸是在这里设计的。三是现场技术支持部门,工艺员技术员之类。这三类普遍存在现场经验不足,盲目自大,甚至有时候脱离实际的情况。
尤其船厂设计部门,偶尔会出现设计看不起现场,现场骂设计瞎搞。由此造成的浪费也非常可怕。大量钢板拆换,大量铁舾件修改,管路修改,设备修改,电器修改,造船成本提高多少,我不知道。这也说明中国造船的技术积淀很薄弱。老法师正在逐渐老去,新生力量非常渺小。我说尊重他们,是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技术成长也很艰辛。我所接触的一些人,基本都是从零现场基础搞设计,在这种氛围能做到80%合格,我已经很佩服他们了。因为技术到底好不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现场,因此相比较,我们的技术传承非常的虚。而且技术要专研深入,才会日渐积累深厚,然而由于国内管理理念的偏差引导,技术人员浮躁空虚之风日盛,船厂的技术,也就呵呵了。技术陈旧,效率低下肯定会继续存在。
船东方面,船市好的时候,船东急着要船,船市现在不好,船东想尽一切办法拖延工期,阻挠施工进度,推迟接船时间,抬高了船厂建造成本。有些船东甚至弃船,给一些船厂毁灭性打击,比如熔盛。在船市好的时候,一些船东造很多不必要的船,转手再卖掉,这种投机行为导致船市火爆的虚假景象,当全球货运萎缩,他们原来就是拿来投机的船没了用处,就想方设法取消建造,不给钱,甚至直接弃船,是后来的船市暴跌的罪魁祸首。本质上,他们把船舶的运输属性考虑的很少,主要看中的是船舶交易的金融属性,结果泡沫过去以后,只剩下一地烂钢板。这些船东,本来也没想过拉货挣钱,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以后可能也不会有,他们的存在,就是搅和正常的船舶市场。
当然,还是有一大批真正需要船舶去实现海洋货运的船东,因为有他们,船舶市场才能继续维持。 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如果中高层主要精力不在造船业务,不在技术积累,不在质量提升,不在脚踏实地,只喊口号,言不由衷,那么依旧没希望。无论两化融合,工业4.0,建模提升等等,如果只是为了写论文,拿奖金,拿证书,而这些国家给了大笔资金的东西竟然无法落实到现场生产,无法有效提升船厂实力,仍旧得不到船东信任,无法提升产品竞争力,你觉得有希望吗?广州X船厂10年现场实打实拼搏一场,拿到的工资跟我10面前刚来广州的第一个月差不多,你能说中国船舶制造业有希望?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龙船立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