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146325987 于 2017-5-28 22:33 编辑
小弟是一很乐观、对生活充满向往的人。但我这么年轻,也应该考虑自己的未来问题,这行业还有多大的发展潜力,或者生命力。
可能性格使然,我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表达个人观点,请各位兄弟姐妹不要有过激评论,互相尊重。由于小弟认为,船舶和海洋工程没有太大区别,这里就不做过多区分了。(但本质上,对生产工艺流程、配套设施要求是不一样的。)
几个核心问题:
1.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未来的需求能长久么?
2. 即使有需求,在惨淡的市场环境下,能否分得一杯羹?
3. 即使能分得一杯羹,在近乎丧良心的价格之下,怎么控制成本?
1.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未来的需求能长久么?
- 从历史的角度看,船这个东西,我觉得是和马一样的比较古老的运输工具。独木舟比独轮车早,船舸比战车早。历经几千年,船舶运输在马车、蒸汽车、公路、铁路、航空的竞争下,没有没落,反而不断发展。千百年来,为船舶运输业进行配套的设施不断更新,码头、航道、运河都在不断地建设。这些在小弟看来,都是船舶行业发展的前提和伏笔。现在,能和船舶运输竞争的,无非铁路和公路、输油输气管道,但大宗商品运输,还是船舶有竞争力。周围很多人说我们中国的一带一路加上路上石油管道会影响海运,个人觉得不全对。欧亚铁路,运输时效性比较强的集装箱比较有优势,运其他东西不一定;石油管道,毕竟更多的是政治因素,而且长距离管道运输,效率并不比大型船舶高。
- 从发展的角度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会不断地更新换代。相信我师父那一代船人,在三十年前,没有想过今天会有LNG、LPG、VLCC、3E级集装箱、VLOC。50年前,也没有人想过会到几千米的深海去打眼采油,更不知道FPSO、FSRU。那我们能知道十年以后会有什么出现么? 船舶的发展,受市场需求、材料技术、设计技术、建造工艺的影响,不断更新换代。从木船,到铆接,到焊接;从蒸汽动力,到内燃机,到电推;从锚泊定位,到动力定位;从几万吨到几十万吨。谁知道下一个船型是什么?下一种材料是什么?下一代建造技术是不是3D打印?强调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是肯定的,会不会强调高速性?会不会更强调寿命?
- 从技术的角度讲,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对流体的认知、对材料的认知都在不断地进步。只要海洋开发技术在发展,材料技术在进步,人类步入海洋的脚步只会加快,不会放慢。那么,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必然。
2. 即使有需求,在惨淡的市场环境下,能否分得一杯羹?
- 首先,市场周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过去的手持订单过多,船舶行业实际性步入低谷才3、4年时间,远没有达到5年小周期、10年大周期的年限。
- 其次,行业的整合和细分还在进行中,说刚开始也不为过。从大势上看,行业细分更重要,凸显优势方向的船厂必然具有高竞争力。我们拿国内说,沪东船厂的LNG,个人感情角度不相信沪东接不到LNG订单或者FSRU订单;大连的油船,鼎衡的化学品船,江南的集装箱,武船的钢结构...
- 最后,分得一杯羹的前提,是要有方向。总是在想沪东接LNG的时候,和现在外高桥要干邮轮的故事。虽然没有接触过,但猜测:他们这么干,绝对是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包括成本估算、技术交流、人员培养、设备设施准备。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以后,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才能在这么恶劣的市场竞争下,抓准方向、博得船东的信赖。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问题不是有没有订单,而是能不能拿到。
-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能否站在技术前沿,开发新船型、开发新领域。
3. 即使能分得一杯羹,在近乎丧良心的价格之下,怎么控制成本?
老口号——降本增效。我倒真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成本控制,和专业化程度有关系。国内的船厂都喜欢大、大、大。从北到南,全是傻大个!实际上,成本控制和竞争力是分不开的。个人更看好专业化生产,我就想不通,造船就非得是三大主流船型、钻井平台、还有offshore supply vessel?
有一些船厂,很特别,他们专门干自己拿手的船型,除非真是需求端崩盘(例如浙船),否则他们的竞争力肯定很高。比如,国内有一个船厂,专门造拖轮,我就不信大型船厂比它成本低,即使你有500米的大坞、加600吨的吊车、再加平面线、再加全自动型材下料和冷弯设备。
最近总能看到鼎衡接化学品船的新闻,这样下去,没人不相信它在化学品船市场上的成本和竞争力,船东也能看到。
所以,控制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样。局外人感觉,站在前沿、确定方向、集中力量、积极准备、厚积薄发,相较于全面撒网、分散力量更有优势。而不是今天造散货、明天造LNG,后天造OSV。到最后,啥都不专业。
当然,我这层级太低,耍耍嘴皮子还行,实际情况比这复杂的多了。实际上,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个星期了,也是最近两天才鼓起勇气,充满信心的。
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或对或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这个行业,相信我们的未来会很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