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49|回复: 1
收起左侧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和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转载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和发展

作者:周新民

    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奏设“船政学堂”。曰船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主张:“船政根本在于学堂”。
    “船政”是政府的船政领导机构,直属中央职能部门,是国家大型舰船工业与培养舰船科技人才专业学校的管理机构。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也是第一所“前厂后校”的近代海军学校,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福建船政”源于清政府创办“船政”官署时,驻地在福州市马江畔的马尾港,后一般就称马江船政或马尾船政,今广称福建船政。所以,无论马尾船政,还是今日广称的福建船政,并非掌管福建省内的“船政”,而是掌管全国的“船政”。
    据《福建省船舶工业志》介绍:“福建省船舶工业教育,始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底。船政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培养造船、海军人才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曾培育出大量与近代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造船技术人员和海军人才,并且先后选派4批计107名留学生赴英、法、德、美等国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科技人员。他们不仅在军事航海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推动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船政学堂几经变迁,在民国35年(1946年)夏,改为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1952年8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把该校造船科、轮机科并入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后又并入上海船舶制造学校(笔者注:即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航海科并入厦门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笔者注:1953年,航海学校又被合并至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
       1952年11月1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局程望局长领导、参与制定和盖章签发的“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局中等技术学校计划任务书”(笔者注:1950~1954年,船舶工业局局驻地上海)中,对筹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后文简称为“上海船校”)的原因是这样表述的:“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我们的国家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船舶工业方面也要大规模的发展,在今后数年中需要造船技术人才。除高级技术人才由大学培养外,大量地训练培养中级与初级造船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因此,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一九五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及教育部‘中等技术学校实施办法(草案)’,特由本局筹设中等技术学校,以满足今后国家对造船技术干部的迫切需要。”
“学校计划任务书”中还对学生来源作了具体计划,其中有,“本校成立时,下列学生可以并入:
    (一)上海高级机械工程职业学校造船科
    二年级 2班 一年级 2班
    (二)福建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造船科
    二年级 1班 一年级 1班”
    学校分为两个专业科,造船科和船机科。造船科包括船舶制造和船舣装置;船机科包括轮机制造和轮机装置(注:最初的专业设置方案)。
    1953年,在执行上述计划任务书时,随着情况的变化,一机部最终对上述并入的学校专业、师生作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如在《上海船舶工业志》上作了如下介绍:“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2年,一机部在上海决定建立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简称上海船校),经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商定,将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和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轮机科划属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该校学制3年,设置船体制造、船舶机器与机械、焊接等3个专业”。学校于“1953年9月开学”。
    1953年7月31日,文汇报也对新组建的上海船校涉船主专业来源作了报道:“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以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上海高级机船舶科和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等科为基础”。
    上海档案馆归档有1970年以前的原“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一度曾更名“上海船舶制造学校”)的不少卷宗,这些卷宗虽已向社会公开,但早已少有人去翻阅。而对上海船校的主要专业进行追溯可以发现,“上海船校”与福建“船政学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依据档案和史料,对上述组建上海船校的主要专业科,略作探究。
    1、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该校是上海市人民政府1949年8月接管的原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因原“大公”校领导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故上海一解放,就被接收、改造,派来了新校长孔另境(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早期曾加入中共,沈雁冰内弟)、新教导主任许海涛(原上海复夏中学教员、中共上海地下党员)(注:1949年以后,原校长许恒“去向”成“谜”,目前无法查清,或相关档案至今末开放)。
    1951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初始,“大公”就被“首当其冲”被“撤并”。大公职业学校的商科师生并入市立财经学校、高机科师生并入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土木科师生并入华东交通专科学校。1952年7月,“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改归公立,并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学校设机械科(即原初级机械科)和电机科(新增)。1953年上海机电工业学校的电机科师生并入上海电力工业学校,而“机械科”师生则由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接办”。
    2、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起源于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办的德文医学堂,曾相继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中法国立工学院”、“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简称国立高机),1950年12月4日更名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53年1月5日,更名为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其中船舶制造科于1953年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3、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源自1912年创建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曾相继更名为“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附设的水产技术学校,设有渔捞、制造、养殖、轮机4科。其中轮机科于1953年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4、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轮机科:福州工业学校(原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的造船科、轮机科源自清廷批准,由船政大臣沈葆祯主持的福建船政学堂(创建于1866年)。船政学堂宗旨是培养高级造船、轮机制造和航海人才。1913年,船政学堂归海军部管辖,其中前学堂改为福州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学校,绘事院改为船政局图算所,艺圃(由艺徒学堂、匠首学堂组成)改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1935年起海军艺术学校相继改建或名为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私立勤工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私立勤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1952年8月,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奉命停办,除航海科并入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外(1953年11月并入新组建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航空机械科等各科先并入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2年12月改名福州工业学校(后多次更名,2002年并入福建工程学院),1953年造船科、轮机科师生及专用设备调归刚成立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上海档案馆也有归档文件证实:福州工业学校“1953年造船科、轮机科师生及专用设备调归”刚成立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所以,无论《福建省船舶工业志》还是《上海船舶工业志》,都明白无误地显示,“福建船舶工业学校”1952年奉令“北迁”上海,将“福建船政学堂”造船科、轮机科专业并入新组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为上海船校的造船、轮机专业主力和专业溯源之一。福建地方志史料也证实,福州工业学校是直接传承于福建船政学堂的学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两个涉船主专业——造船、轮机同时并入上海船校的学校。
    综上所述,当年新组建的国防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专业就是以舰船为特色的专业体系。福州工业学校的造船科、轮机科,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转入初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奠定了上海船校以舰船为特色专业基础。
    而饮水思源,毋庸讳言,上海船校的造船专业可以溯源自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和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轮机专业可以溯源自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和1912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此外,有必要谈一下焊接专业的创办,上海船校焊接科是以原上海机电工业学校初级机械科为基础组建的新专业,是国内最早办焊接专业的极少学校之一,当时国内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学校实验室拥有从苏联进口的少数顶尖水平的焊接设备。60年代上海交大设立焊接专业,开始一段时间也是到上海船校实验室来做实验,其后实验室的骨干力量也是上海船校的毕业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发表于 2016-12-2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就是现在江苏科技大学的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3 00:27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