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为什么落后之五:国人为何习惯于浮躁、赚快钱?
这其实板子不该打在企业家身上,事实上,中国的企业家从首富王健林到街头小贩都是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密如蛛网的行政立法与红头文件使得陷企业家于不义易如反掌。现今的制度能陷80%的官员都贪腐,90%的企业家都偷税,这种状况怎能不使得每个人都抱着赚一票就走的心态。
要从根本上有所改变何其难,以前税收征管水平低,所以税基很广,税种很多,有着很多折中方案,但随着监管水平的提升,税赋早已全民不堪忍受的地步,这里全民也包括官员,国家规定要交公积金,很多人发现企业没交,按道理企业要补交,但数字已庞大到无法执行的程度,造成大规模社会问题。第一代农民工已届退休年龄,发现企业多年来没好好交养老保险,要求政府督促企业补交,也是大到无法执行的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仅凭“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这一句就可以将很多租船人打死,一条五星旗的船,在国际租船市场上A租给B,再租给C,再租给D,再租给E,按这条法律,这五家都要交中国的所得税。事实上谁也不交,也无法监管,但是并不免除你纳税的义务,而且是没有追缴时限的。所以这五家都可能会生活在不安定之中。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断言,金字塔不可能是由奴隶建造出来的,一定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后来的考古发现果真证明了这一点。在对抗和憎恨中是不可能出现高水平的杰作的。
同样满怀对抗与憎恨的企业家,难以生产出精致的产品。有的只是赚一票就走的浮躁。
造船业尤其如此,没有多年的技术与人才的积淀,凭空冒出一家船厂,其结果就是如熔盛船厂,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扩张过程中漏洞百出,以致回天乏力。其主导的熔安动力,试图平地里造出巨型柴油机,连曲轴都是进口的,据说烧了上百亿元也无疾而终。
中国制造为什么落后之六:家族企业为何得不到传承?
家族企业很多时候是非常有活力的一种企业组织模式,德国、日本的家族企业尤其多,有的长达数百年,一个企业若揉进家族的荣耀,更能促使人把产品做到极致。
我一再劝我的客户,选择服务商时,一定要看其多少年的历史,一般历史越长的私营公司越注重服务品质,越爱惜羽毛,因为其存在就是理由。
然而国内业务中所要求的资质都是一张张政府颁发的证书,由信誉可疑的人颁发的可疑的证书仅仅是一个最低的门槛。企业的历史反倒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国内的企业大多做不长,是与前述企业家生活在不安全中,历史越久,越容易被翻出陈年旧帐进行斗争,这是这个国家几十年来的传统,我们这辈人还记忆犹新,甚至平常打扑克还经常打“斗地主”,其实,地主哪该斗,那是几千年来农村最有效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斗完地主没多少年,陷入三年大饥荒,可以预见,举国没有大饥荒纪念碑,对饥荒没有足够反思,还有暴发饥荒的风险。
很多私营企业做若干年,宁可重新换块牌子开张也绝不用旧牌子。
被迫与政府打交道是企业不可承受之重,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如此,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是无奈之举。而且政治体制不改,见不到解决之道,过去皇权不下县,朝廷派个县令来就能教化一片人民已太遥远了,县令大多进士出身,是这个县的文化权威,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又是道德权威,很容易开展工作。然而现在,即便权力大如诸候的县委书记,也奈何不得县里的一位科级干部,常常处理一位科级干部会得罪半个县的干部,副县级以下的干部是土官,有的经营几十年,盘根错节,书记是流官,三五年就走,根基不深。在这样的政商环境之下,唯一能保护商人利益的是法律,但其实际效用是可疑的。
家族荣耀不可持续的另一个因素是计划生育,少子化,独生子女的弊端明显,能接过父辈的枪的少之又少。使得企业家做成百年企业的动力严重不足。
做好一个企业需要一辈子,败掉一家欣欣向荣的企业只要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