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6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姓名: 石德新
专业: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方向: 结构疲劳设计
男,1962年出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船舶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的研究,目前重点研究方向是潜艇结构疲劳强度。主持及参加"八五"、"九五"国家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402钢的疲劳性能实验及其P-S-N曲线的确定》、《6自由度船舶运动模拟系统》、《结构承压能力的模型实验原理》、、《梁柱问题的压杆第二类稳定问题的共性》、《加肋圆柱壳强度稳定综合问题的计算原理和方法》等二十余篇,Luo Peilin, Shi dexin, sheng changhe,Definition of the Parameter and the Regularity of Carrying Capacity for a Cylindrical Shell underPressure, Proceedings of Fouth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Structural stability, Asian Sessiopn, Beijing, China, October, 1989 ; SYMPOSIUM, Seoul.Korea. June 24-28. 1990。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在使用期内必然受交变载荷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的累积条件下会出现疲劳损伤及至破坏。自从上世纪德国学者研究火车轮轴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疲劳损伤以来,对工程结构的疲劳现象研究涉及到航空、机械、造船、车辆制造等行业。自六十年代迅速发展的海洋平台结构设计率先要求对结构的疲劳强度进行评估,进而由于VLCC结构中发现舷侧结构裂纹大量出现,在船舶焊接结构中发现结构裂纹大量出现疲劳强度也成为热点研究方向。结构疲劳设计包括疲劳载荷计算、结构疲劳强度评估与疲劳评估予报,涉及微观损伤力学、计算结构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专门知识,同时还需要实验力学的专门知识与结构静、动态强度测量测试技术。
结构疲劳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经过与具体工程结构物特点相结合,可应用于大型钢结构、船舶、海洋平台、海底管线,舰艇、潜艇、潜器结构的疲劳强度估算与疲劳寿命预报,可从事结构物及结构构件的疲劳设计。
本培养方向有一定的实验方面的技术储备,已培养多届硕士研究生,我院结构平台实验室具有从美国MTS公司引进的大型液压伺服闭环控制系统的大型疲劳实验平台,并将利用“211工程”建设投资引进疲劳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另外,已经引进可用于决定应力集中系数的大型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MARC与NASTR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