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配套率仅有40%,数千家企业长期单打独斗
业界专家表示:“尽管订单增长了,但是2007年仍将是造船业利润回升的一个坎。”
“尽管订单总量超过韩国,但是国内造船厂的平均电耗是韩国造船企业的10倍以上。”近日,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德谦在采访中表示,中国船企今年新增订单首次超过韩国远不到击掌相庆之时。
本地配套率40%
国防科工委的统计表明,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包括造船、修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0亿元,而利润总额仅96亿元。
“造船业利润偏低的原因很多,关键因素是配套设备过度依赖进口,这成为中国造船业提高利润的最大障碍。”刘德谦表示,在中国万吨级轮船中,80%以上采购国外柴油机。
另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我国造船业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率不到40%,60%以上必须进口。而日本的本地配套率达98%,韩国超过90%。
“比较紧迫的是,在关键部件配套与总装技术方面,中国造船业存在很大差距,必须寻找对策。”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副总裁张涛指出。
“所谓本地配套率,不只是指国产设备,同时还包括在中国代工的外资品牌零配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生产经营部张主任表示:“配套不足在造船企业普遍存在,高昂的进口费必须尽快解决。”
据渤海船舶重工一位人士反映,目前公司订单已经排到2010年,但是领导却对配套设备心里没底,担心延误工期。他表示:“早几年是配套厂家找上门推销,而现在是我们主动去配套厂家求货。”
针对配套率偏低这一现状,国务院去年9月发布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出具体部署:2010年,主流船型平均本土化率提高到60%以上,散货船达到70%以上;2015年主流船型配套率提高到80%以上。
目前国内有三大造船基地:环渤海湾地区,主要城市为大连、葫芦岛、青岛等地区;长江口地区;珠江口地区。在上述三大基地中,配套率最高的是华东地区,而珠江口地区最低。
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的资料表明,广东地区船舶设备配套率不到30%,其中部分还依靠江浙地区的企业做配套供应。由于当地船用空调、冷冻机、阀门等设备供应不足,企业必须从浙江、上海一带采购。
“不过,随着总投资45亿元的龙穴造船基地2008年投产,广东地区的相关配套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广船国际战略管理部一位人士表示。
“经过几轮重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将成为目前中国自产零部件配套率最高的造船企业,配套率有望超过70%。”渤海证券一位分析师表示。
产业升级“断层”
在订单爆满背后,中国造船业的行业利润不到10%。除了两大国有造船集团业绩增长以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船企,一度陷入亏损困境。
“大多数船厂即使接到了订单,由于总装工艺不先进等原因,往往被迫延期交付。”刘德谦表示,如何突破这一局面?造船业必须尽快解决产业升级的“断层问题”。
据了解,造船业产业升级主要依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两大巨头带动,因而“断层”现象愈演愈烈。
虽然南方的上海、南通、江苏等地企业形成了船舶配套基地,北方以青岛、大连为中心结成了产业链,但这些企业的“集群效应”不明显,数千家船舶企业长期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业界人士认为,有关方面计划通过打造三大造船基地,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潜藏着另一个问题:在三大造船基地中,大多数配套设备项目是封闭性的生产,只供应几大龙头造船企业的内部需求,外部企业很难从中采购。
“关于三大造船基地的规划方案,目前仅能有效解决几大龙头企业的资源配置,事实上,全国其他几千家造船企业正在讨论这一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山东黄海造船厂一位人士介绍。
“产业集群的形成,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与产业规划,要有强大的资金投入,不是几个龙头企业能左右的。”广东浩粤船舶工业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关于柴油机曲轴问题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国家有关部门曾在国内几大重机厂投入大批资金,试图把曲轴生产纳入到造船业的产业链中来,但至今未能成功。
事实上,无论是造船厂还是配套厂都一致呼吁,少建几个大船坞,而要多建几个类似专业生产曲轴的船舶配套厂家,尽快形成产业集群。
由于三大造船基地的新建项目最早将于2008年部分投产,因而2007年造船业仍将面临产业升级的艰难局面。一位业界人士表示:“必须警惕的是,尽管订单增长了,但是2007年仍将是造船业利润回升的一个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