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317196031 于 2015-7-9 15:38 编辑
当即将处于而立之年时,我突然在想一个问题。自从大学毕业以来,一路感觉都是在走下坡路,也许是大家所说的大环境不好。 还记得当初大学毕业找工作,那是船厂直接去学校抢人的,去晚了,只有挂科没拿到毕业证的,于是就说“你先来厂里工作吧,毕业证慢慢再说!”也许那个曾经的疯狂时代早已不在了。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船舶这个直接以外汇为结算的行业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死扛了几年,船厂还是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结果一大批人开始转战海工,于是海工又出现的“井喷”。 可是紧接着国际油价下跌,彻底击穿了海工市场,随着国外船东的一次次撤单,无情的打击着这个船人仅存的希望。直到即使在深圳这样的一个大城市,也只能拿着一个月两三千的工资,都快上老家打扫卫生的大妈时,才突然觉醒,这样的生活难道就是我所追求的么? 再回头看看,老家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成家、买房、买车,有的甚至当了老板,再看看自己,虽然过年回家时扛着“大城市工作的娇子”的牌子,真正过着怎样的生活只有自己知道。住的是城中村,吃的是最便宜的快餐,都不敢去逛街逛超市,只是心中依然残存着那个希望:希望有一能赚到让自己足够荣归故里的钱,回家让家人也风光一把。 可是事实呢?当日子一天天过去,面对每年只能回一到两次家,当父母一天天老去,当爷爷奶奶在病榻上还在喊着我们的名字……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下,这样背井离乡的漂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那个所谓的成功究竟该怎么定义?也许在工作中会偶然结识了伴随终身的那个人,定居下来,可父母呢?家人呢? 前几天看过一个帖子,说的是在国外,人们最重要的是家庭,一个不爱家的人,是不值得别人尊重的。而在中国呢?我们都提倡无私奉献,提倡爱岗敬业。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有一个前辈为了工作,即使自己的老母亲去世也没赶回去见上一面。这样做好不好,我不想品论,大家心里应该都有一杆秤。 “人之发肤,受之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不是应该想想,踏入学堂的那一天去,我们为我们的父母做了些什么?没有帮父母做过一顿饭,没有帮他们洗过一次衣服,甚至连一声“我爱你”都没有说过。记得有个公式叫“亲情计算题”,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约24小时,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这个答案是一般在异地工作的打工者的真实写照,特别是离家比较远的地方上班的人。 也许真的该停下匆匆的脚步,好好想想,我的人生路走对了么?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