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员工
- UID
- 496
- 积分
- 858
- 金币
-
- 活跃
-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06-9-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记者 黄文玲
近日,从一些高校传来信息,船舶专业毕业生炙手可热,供不应求;从部分船厂也传来信息:“招聘计划未满,但已无人可聘”。在目前日趋紧张的总体就业形势下,船舶专业毕业生却呈现逆势走强的局面,这不得不让部分船厂感到“人才难求”。
据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该校船舶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比为1:4。哈尔滨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连续3年来就业率均为100%。截至2006年底,离毕业还有半年的2007届船舶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已“名花有主”,据各高校提供的船舶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2007届毕业生签约率都在70%以上,剩下的近30%大部分准备考研。
近年来,我国的船舶工业迅猛发展,国内几大造船基地相继开工投产,不少船厂扩能增产,许多地方造修船项目纷纷上马,韩国、日本等船企也纷纷抢滩中国投资建厂,各类船企、船舶设计研究院所以及交通港航部门、船级社等每年对船舶类人才的需求逾万人。而我国现有10多所设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院校9所,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到5000人,加上船舶类高职学校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才数量远远跟不上船舶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数量相对不足的船舶专业毕业生一部分又流失到外资船企或船舶外行业,这也加剧了部分船企人才难求的窘状。上海交大船舶专业学生近年来每年只有30%左右的学生选择船舶制造,在2006届船舶专业毕业生中行业内就业的,武汉理工大学为48%,哈尔滨工程大学为62%。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船舶专业毕业生在普遍“抢手”的情况下,同样也有部分选择行业外就业。在人才市场化的今天,船舶专业毕业生流失的原因很多,但收入不高是学生不愿从事船舶制造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部分全资国有造船企业的收入跟外资船企和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一些大学生认为,船舶工业属传统制造业,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个人事业发展空间不大,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船企的选择。
国际上一些造船大国同样也遭遇过人才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造船专业学生在本行业就业的比率逐年下降,到1990前后不足当年毕业生的40%。面对这种情况,韩国船企未雨绸缪,为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造船系,与大学开展合作,对高中生进行宣传,并通过采取在高校造船系设置电子、电器、涂装等与现代化造船设计生产实际接轨的新课程,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等措施支持高校发展,重金培养人才。同时,韩国还采取建立培训中心、开展岗位培训;实施海外交流、吸引中国人才等措施极力巩固和增强自身优势。事实证明,韩国稳坐世界造船业头把交椅,人才战略功不可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中国要在2020年前后,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国际前列,实现世界造船强国的宏伟目标,人才资源的保障至关重要。《船舶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强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一直以来,国内船企在专业人才的吸引和稳定上舍得投入,不少船企在职工总体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行高薪引才、待遇留人,人才队伍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人才流失国际化、人才争夺白热化的现状,船企应进一步增强人才危机意识,根据实际加大企校合作力度,进一步开发人才源头,积极在高校船舶等相关专业设立奖学金制度、就业实习基地,以及通过对毕业生发放安置费等措施吸引重点高校毕业生。同时,对于部分急需扩充人才队伍的船企来说,还应进一步开阔视野,学习借鉴近年来一些船企选聘人才的新招式。一招是“订单式培养,课题式成长”,加快培养合格人才;二招是“资助贫困生”,与高校、贫困大学生签订资助协议,以资金和感情的双重投入吸引部分毕业生;三招是“招聘外专业学生”,吸纳一部分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并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以此弥补人才数量不足。
另外,船企要在企业文化和形象宣传上下攻夫,通过联合组团进入高校进行专场招聘,组织船界名人、杰出校友高校巡讲等活动,大力宣传我国船舶工业的巨大成就,宣传船舶工业科技创新的辉煌成果,宣传人才成长、事业发展的成功范例,让更多合用好用的高校毕业生自觉投身于船舶制造,为中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聚集更大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