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708所
收起左侧

南极,我们来啦!--关注船人出征南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体验生活对其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对于海上老油条来说.这就是平凡的一次赚钱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发表于 2015-1-2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厉害,留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揭阳
期待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7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感谢你的分享,我们每天都有新鲜事从南极传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8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继续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8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内江
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每天关注,最近没有新鲜内容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今天28号,早上被一阵阵轰轰的船壳撞击声吵醒,向窗外一看,外面飘着小雪,雪龙船正以6节左右的速度平稳航行在一片浮冰区里。终于看到了想要看到的破冰航行,虽然这个区域的海冰已逐步融化,但时不时看到一座冰山,让驾驶员操纵时格外小心,除了通过雷达扫描冰山外,还经常用望远镜看看远处的情况,要知道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只是藏在水下部分的1/7,而且冰山一直在融化,状态不稳定,说不定哪个时侯翻个身。我来到驾驶室想拍几张冰区照片,由于有冰盖的影响,冰区涌浪几乎没有,左右横摇和前后纵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破冰时剧烈的船壳振动和撞击轰鸣声,这对于船体设计是另一个受力现象,大连理工大学也有学生上船测量不同位置的振动、应变等,我们一起在驾驶室简单讨论了一下,感觉我们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了。但还好,毕竟我们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了。虽然室外已经零下,为了拍几张好照片,我小心地来到罗经甲板,拍了几张雪龙破冰照片,欣喜的是在视线以内我好几次看到了那可爱的小企鹅,不知道是我们参观他们,还是他们在参观我们,那些小不点儿一字排开安静地目送着我们离开。

破冰前行.jpg
冰山.jpg
企鹅.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 +16 金币 +80 +12 +12 活跃 +8 收起 理由
水平 + 16 + 80 + 12 + 12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持续关系 并祝顺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威武霸气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看到企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张炳炎(1934.10.14-2012.08.02)。舰船工程专家。山东省庆云县人。1960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七0八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舰船研究设计,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究设计的“向阳红”号远洋调查船、“813”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700箱全集装箱船、综合海洋实习调查船、多用途直升机训练医疗船以及南极综合科学考察破冰船的开拓性研究等都是国内首次开发的大型系统工程。在长期研究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大功率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8月2号逝世,享年78岁。
在708所年轻一代科研人员接过院士的接力棒,进军极地科考的征程上,今天特放几幅院士当年在极地科考的照片,藉此向大师致敬!

张院士1996年拍摄于办公室.jpg
张院士在南极1.jpg
张院士在南极2.jpg
张院士在中山站1.jpg
张院士在中山站2.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40 +8 +8 活跃 +8 收起 理由
水平 + 40 + 8 + 8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3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2_31:}膜拜一下,老前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羡慕,那天自己能驾船去趟南极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2015131
今天是启航后的第11天,相比前两天,今天的海况明显好转了许多,船的摇摆估计在两、三度左右。 早饭后,我和吴刚相约再访机舱,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吴老鬼”。在听完我们的来意后,他很热情的讲解了雪龙船的情况,例如海水吸口的设计、机舱加热方式、电站用电负荷、船上马桶管路形式、机舱锅炉的配置、生活污水的处理等,并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们获益非浅。下午两点半,船上召开了全体队员大会,主要是对即将开展的普利茨湾大洋考察作业进行动员和安排,并再三强调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我和吴刚作为大洋队的编外队员,将参与CTD采水器的收放作业,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体验机会,同时也将为新船的设计积累宝贵的经验。(黄维)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8 +4 收起 理由
水平 + 60 + 8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什么时候也能见识一下破冰前行的真实画面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4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随着船时的不断前调,雪龙船现在的船时比北京时间要早3个小时。从21日起雪龙船已经进入了中山站附近的普里兹湾海域,我们时不时撞击在一大片的浮冰区,时不时又摇晃在清水海域。外面的温度虽然只有零下一度左右,但经常夹着78级的大风,让你很难持久地站在室外。这里的光线非常强烈,早已让你失去判断早中晚的能力。深入环境的体验让我想到了极地船设计有关外形整体如何防风、室内窗帘如何遮光的要求等等设计考虑。从前天开始,极地科考项目中的大洋作业全面展开。船上来自全国各个涉海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共计50个多个科考队员外加一位泰国科学家不分日夜、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宝贵的20多天科考作业中。我和黄维虽然是为新建极地科考船调研而来,但根据作业需要和我们主动要求,大洋队把我们也编入了作业组。为节约时间、争取好海况、保障所有作业顺利完成,我们分的几个组按统一计划一天轮换,作业24小时不间断。雪龙船将在围绕普里兹湾多达几十个的不同站位点完成3000水深24瓶采水、CTDLADCP、湍流测定、磷虾拖网、垂直拖网、底栖拖网以及回收之前释放的潜浮标和OBS地震观测仪。我分到CTD组,负责释放和回收CTD绞车,我们从舷侧A架倒出、CTD慢慢入水、匀速下放到最大深度再启动绞车回收CTD,上移到指定深度后采水器采水直到CTD拎出水面,淡水冲洗后移至舱内采水,整个过程需要约2.53小时。有时候为防止周围的浮冰,还不得不收起缆绳重新释放。昨晚一个站位做下来已经到凌晨2点了,为防止车轮战过度疲劳,我赶紧趁着下一组轮换的时间倒床就睡。很多人为了趁着好天气和好海况多做几个站位,就只在工作台前打个小盹。如果你看到了,一定会深刻体会到中国的极地和海洋科考不容易,向那些长年工作在海洋科考界的科研工作者们致敬! (吴刚)

CTD绞车操作

CTD绞车操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 +8 金币 +80 +12 +4 活跃 +4 收起 理由
水平 + 8 + 80 + 12 + 4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牛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牛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4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舟山
哇塞 牛 牛 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4 11:31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