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造船”成为世界各国船舶工业追求的目标。信息化正在改变着造船工业的设计手段、运行模式、管理方式,以“信息化推动造船现代化”,是中国造船工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最好机遇。fficeffice" /> A.信息化让船舶制造“脱胎换骨” 一直以来,船舶工业就是大工业的代表,劳动密集程度很大, “出大力、流大汗、造大船”是中国造船工人的豪言壮语,电焊工人在高大的船体上焊出朵朵焊花也是经常被镜头捕捉的典型的船厂生产场面。然而,这豪言壮语和壮观场景的背后恰恰体现出船舶工业的艰苦和落后。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武昌造船厂技术中心孟主任介绍说,以前造船就像做衣服一样,要绘图、放样、裁剪。厂里曾有一个像篮球场一样大的样台,工人在样台上将钢板要做的样一块块放出来。一艘万吨船,除了钢板,还有上万根各种各样的管子,全靠工人现场取样制作。每根管子从取样到安装,要从十层高的船上到车间上下多个来回才能完成。这样造船,不但工人辛苦,返工量大,质量难以保证,材料的浪费更是惊人。而现在,在分段车间,切割机能精确地将钢板切割成任何形状;流水线上,全自动焊接系统已经代替了工人的高强度作业。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船舶设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设计船舶,全靠人工一笔一笔地画,过程非常繁杂,整个工厂一年只能设计一两艘船舶。而通过使用计算机和先进的造船软件,工厂一年可以设计3艘以上船舶,产品报价设计由原来的1?觸2个月缩短到数天。7万吨级货船设计效率提高了30%,干涉差错减少80%,并且生产设计和详细设计的阶段划分已相当模糊。武昌造船厂姚胜华高工介绍说,管道设计是设计船体结构的关键也是难点之一。以前用手画图时,因为无法想象纵横绕的管道如何排列和分布,设计者就用一根铁丝弯来弯去的,从中找到某些真实环境中的感觉。现在改用PC图形工作站了,只要往机器里输入相关的参数和数据,计算机马上会虚拟合成出各种管道的三维图像。信息技术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改造了传统的制造业。 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船舶设计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明显缩短了造船周期,改进了造船质量,也使船舶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提高。信息化让造船工人出更少的力、流更少的汗就能造出更好的船。 B.现状:信息化技术仍很落后 中国船舶工业是我国制造业应用计算机最早的行业之一,1965年就开始了船舶设计计算和船舶制造CAM的研究和应用,40年来,船舶的计算机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极大地缩短了造船周期,提高了造船质量,主要船厂的造船产量提高了10倍以上。 但40年来,由于造船业的行业特点和其他种种原因,造船信息化在整体上落后于某些制造行业的应用,与先进发达的造船强国比较差距也很大。 有专家曾经以国际通用的68个要素、340项标准评估我国骨干船厂,发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差距为15年,其中,精度控制技术相差15年,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差距为18年,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为19年。 船舶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复杂,不同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不完全相同,配套企业达上千家之多,零、部件达数百万件以上,每一条船的信息化建设都具有自已的特性,不能简单的重复和复制。中船集团公司发展计划部副主任柯王俊说:“船舶工业生产,无大批量生产的概念,单件小批量制造船舶是船舶行业的最大特点,这就注定了信息化建设的难度。”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毅认为:“船舶行业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行业,在我国手工造船的历史比较长久。一个传统企业要改变其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会遇到很大阻力,这点往往也成为信息化实施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了解,由于种种原因,在软件上我国依赖的是进口,目前市场上一般的CAD/CAM软件和管理软件很难适应船舶制造企业的需要,包括国外先进造船企业如日、韩、欧、美其信息化建设均是商品化软件和自行开发软件一起集成构成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沪东中华造船教授级高工苏文荣说:“由于国外造船模式和我国国情不一致,加上引进的软件商出于商业利益和技术保密,我们很难进行二次开发,至今船舶企业还没有一个完整的PDM,使船舶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无法集成。” 大连新船重工信息管理科科长于涛说:“各类资源不能实现共享,公司的经营、采购、生产、质量、成本等项管理就难以作出较为科学的优化决策,以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不到各生产要素精确配置的目的,从而使造船周期加长,相应造船成本就较高。”>> C.成果共享走向“数字造船” 我国虽然是造船大国,但绝不是造船强国。我国船厂的生产效率是日本的1/3.5、韩国的1/2.6,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陈书海在2006船舶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洽谈峰会上表示,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和高素质技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陈书海说,船舶行业信息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造船模式的转变,数字化造船的趋势,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船工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研发流程、提高研发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造船工业趋势。 面对国际造船市场激烈的竞争,信息化已成为中国造船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大家一致认为,在造船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难点,有技术上也有管理上的,只有认识到这些困难,突破瓶颈寻找良策,才能使企业信息化走上一条宽阔的“快速道”。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为打入国际市场,引进了国外三维船舶设计软件,这些软件在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上有较好作用,船舶设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国内很多企业引进了一些集成程度较好的设计系统,但大部分只是解决了“甩图板”的工作,并没有实现全过程的集成。 苏文荣说:“长期依靠外部技术力量是不可行的,企业要组织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IT开发队伍,才能通过对引进系统的消化吸收,不断二次开发改进,确保企业信息系统实施和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软件开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如沪东中华、611所、广船国际、江南集团,由于机制的问题,没有形成合力,成果不能共享。对此,有专家建议,主管部门应整合不同地域、不同单位性质的信息技术、人才资源优势,集体攻关,自主创新,各尽所能,各用所长,最后形成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船舶工业信息系统。 中船十一所应用软件开发中心副主任薛曾认为:“构建造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点是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和信息的‘集成化’。开展信息标准化研究是推进造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和实现信息互通和系统集成的重要途径。” 信息标准化研究包括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数据结构、数据表达、存取方法的标准化;业务流程和信息交换接口的标准化。据了解,目前国内船舶零部件标准化程度和日韩相比差距较大,同时也缺乏真正可执行的行业统一编码,使得各企业之间、企业内部本身无法做到信息共享和集成。 江南造船信息技术部副部长郑冬标说:“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为了减少将来企业集成成本,应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订和监督执行,要合理修订和完善系统运行所需的编码、物料部件库、工艺路线和生产作业规范等基础标准与制造数据库,推进设计参数和制造工艺标准化,这是一项在信息化建设中指导技术实现的基础工作。” 此外,信息化是企业的一项管理系统工程。庞大的信息化工程如CIMS、ERP等系统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外高桥船厂专家陈开国说,CIMS系统运行要求“任务包按作业物量和工作量确定,作业计划按作业能力排定”,要使生产计划安排得合理,首先要保证生产能力的稳定,也就是生产人员要求技能与负荷能力相对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