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26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2泰勒制在管理学上的意义
泰勒制绝对不仅仅是对所谓“账本底线”做出了贡献。
诚然,泰勒制的第一目的和作用是消除无效劳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却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思想:操作也是可以标准化的。或者说,人,也是可以按照程序操作的。这一思想为彻底的机械化铺平了道路。从此之后,人可以被看作是又一种机械了,于是管理层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也向着机械看齐了。
从此以后,工厂所需要的不再需要一个个熟练掌握司炉、铲土、缝纫等各自不同能力的人;他们只需要一种能力,那就是被“编程”的能力。通过对不同标准程序的学习,同样的人就能进入不同的职位。由于程序是标准的,工人也就具有了可互换性,从而削弱了工人作为“技巧占有者”的谈判地位。同时他们也具有了成为“万能机械”的可能。这或许导致了工人地位和工资的下降,或许导致了就业大门向更多不掌握技巧的工人敞开,又或许是二者兼有,具体情况不是本文重点,在此不展开讨论。至少,泰勒制在当时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对于工人来说,他们的命运想必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点可能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专家的摆布。不仅他们的一天下来需要完成多少工作量,就连他们将能够劲松愉快地走回家还是比过去更加腰酸背痛,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专家的水平和心愿了。当然,这种工人自主权的丧失也是后来泰勒制遭受抨击的原因之一。
可以想见的是,既然工人也变成了机械,那么对他们的“加工方法”必然也就要成为标准化的工作对象。于是乎,大批量的工人供给与流动成为了可能,这必然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管理更大规模的生产?如何将更多的产品销售出去?如何确保“工人机械”的供给?如何防止他们的流失?这最后一点或许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了。因为现在工人可以适应更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种类,只要新地方对他进行“重新编程”。这真是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现象:因着同一个原因,工人一方面丧失了在岗位内部对于工作方式方法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却又有可能获得了不同企业以及不同岗位之间的选择权。
[ 本帖最后由 大将 于 2008-9-27 06:5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