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55|回复: 0
收起左侧

《船梦》:原载于《十月》2010年第1期,关于陈强的报告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船梦

张锐锋


  
船梦

张锐锋

大海
  人生是一开始就阐明了主题的一连串变奏,童年是开宗明义。从牛顿物理学的角度看,起始条件决定全过程。最早奠定基础的事件看起来是不经意的:一天,广东韶关的深山军营中来了一个海军战士,看望一位战友。这个海军战士是那么潇洒、帅气和充满神奇的魅力,硬边圆顶的水兵帽,飞扬的黑飘带,蓝白相间的海魂衫,象征着波澜起伏的大海、与大海相接于海平线上的蓝天以及飘动的白云。军营中长大的一个孩子,一眼就发现了海军战士身上携带的大海信息。
  他内心的平静被打破了,大海第一次以一种抽象的象征方式,以一个海军战士的形象,注入孩子的心中。他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但内心深处已经掀起汹涌的波涛。他非常羡慕那个海军战士,想着自己长大了,也一定参加海军,与波涛万顷、一望无际的蓝色疆土为伴,在神秘莫测的大海上驰骋。那时他只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第一个人生渴望就是将来毕业后报考海军学校。
  大海是神奇的,它的内容从来属于童话。它曾激起了多少人的好奇心,它宽广无垠的胸襟包藏了多少孩子的梦想!安徒生在自己创作的许多童话中写到了大海,它与陆地的世界形成了对比,显出了生活中更加斑斓、富于幻想的一面。英国作家康拉德以自己丰富的海上生涯重新诠释了大海的意义,自由、浪漫、枯燥和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生活与人类的残酷历史联系在了一起。麦尔维尔的《白鲸》则将大海视作人类命运的寓言,它将一切导向毁灭,只留下一个报信者,为我们讲述大海的故事。早在潜水艇出现之前,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就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海底辽阔、斑驳陆离的图像,一个埋藏于海底的秘密世界浮出了水面……海底森林、海底隧道、沉默的陆地、巨大奇异的海鱼、赤道无风带上光滑平静的海面,风暴和涌浪,船长和水手以及出没无常的凶残海盗……大海以其无边的迷惘、迷雾重重和悬念迭出的非凡表演,引发人们无限的迷恋和渴望。
  一个并没有见过大海的孩子,将大海作为自己未来的选择。但是,命运没有使他成为一名蓝色的水兵,也没有让他成为水手和船长,他没有将自己生命的信函,托付给大海上的漂流瓶以及一个个相似的波浪,而是最终选择了一个与大海相连的事业——造船。
起航
  陈强出生于部队家庭,从小在军营氛围中生活,非常希望长大后参军,成为一名战士。一个海军战士的出现,使他渴望参加海军。实际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一个偶然的事件,确定了人生的方向。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在孩童时代站在大海边,看到出海的船帆一点点沉入海平面以下,他就开始猜想大地是一个球体的表面,以至于他用一生来验证自己童年的猜想,发现了欧洲视线中未知的大陆。
  陈强从小聪慧,胆大,敏捷,在幼儿园时经常逃出去玩,不愿意受到幼儿园老师的约束。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照料他,只好将他送到学校学习,一年级名额满了,就直接上了二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父亲是一位50年代大学毕业的军人,对陈强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很严。尽管陈强平时动作很快,吃饭、睡觉、做事,干什么都快,早上几分钟就洗漱完毕,但还是遭到训斥,父亲总是说:你这个速度,打起仗来逃跑都来不及。这样的生活训练,使他很早就意识到效率对于人生的意义。父亲还不断鼓励他多读书,那时是一个极端的年代,读书并不会受到社会的鼓励和认可,知识被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甚至是有害于人的灵魂。但是父亲的教诲,让他养成了读书的良好习惯。那时看得最多的是苏联小说,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等等。中国小说则能够找到什么就看什么,70年代能够阅读的小说非常有限,大都是红色小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科学知识使自己的好奇心获得极大的满足,并赋予他自学的能力。父亲有时就在身旁,逼着陈强读书并念给他听,他不得不大声朗读,有时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自己心里很羡慕。童年时代最高兴的是父亲出差,这样他就能摆脱束缚,尽情地和其他孩子一样玩耍。
  1976年,15岁的陈强高中毕业,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年,被分配到广东翁源县江北农场。临行前,许多人都哭了,他们知道自己将面对严酷的环境,条件艰苦、前途渺茫。陈强也许是年龄太小了,还不太懂事,也许怀着抱负,乐观而坚强。当记者采访问道,别人都临别伤怀,你怎么还那么快乐?他的回答出乎意料:从此,我父亲再也管不着我了。他的真实感受是,自己在这一刻才感到不再被家庭的影子笼罩,自己已经长大**,即将远走高飞,独自闯荡世界了。这种独自奋斗的快乐,难以被许多人理解。
  那个农场距离父亲的部队营地大约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农场里的50多个插队知青,基本上都是各个部队的军人子弟。上级领导指定了一名队长,很快就让他们投入了农场艰苦的生产工作。陈强是这一拨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由于他在中学时代一直担任班长职务,所以他以高票当选为会计。他的本职工作是记账、分配、算工分、算收入,以及每天分配劳动任务,工作十分繁重。可是,做这些工作对于他来说,好像轻车熟路,学校掌握的知识发挥了作用,以至于他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还经常帮助别人干活儿。
  一年之后,恢复了高考制度,他的命运似乎出现了转折。陈强内心充满了激动之情,自己上大学的愿望近在咫尺。他开始复习功课,白天还要干活儿,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凌晨三点左右。因为一个房间住着几个人,怕影响别人休息,晚上差不多是偷偷摸摸地在暗淡的煤油灯下读书、演算,一个个方程式,一个个习题占满了他的大脑,他决心抓住命运缝隙中的一线光芒,将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让自己感动的是,父亲获知了他的想法之后,看到部队中的同事给自己的孩子搞到一份复习资料,两天两夜没睡觉,硬是把一本书抄了下来,让他参考复习。得知陈强一直复习功课,农场的分管副场长非常生气,觉得他不安心自己的工作,就找他谈话,用威胁的口气说: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就最后一个离开农场!后来,他通过别人给这位副场长传话:你放心,我会第一个离开农场的。
  父亲所在的部队里设有阅览室,他经常用父亲的借书证前去借书,复习类的书籍少之又少,他将能够找到的与高考有关的图书都认真阅读了。后来,县里组织了一次摸底考试,陈强作为考区里的第一名被选送到县城学习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紧张、短促,几乎一瞬间就过去了,他觉得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收益。那时,参加高考的考生,都没有扎实的基础,竞争的原则似乎格外简单——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谁就能在高考中胜出。与其说这是对考生知识的检验,不如说这是考验一个人的学习和领悟知识的能力。在“文革”的红色十年,学习的热情被另一种热情所替代,积累了十年的也是被压抑了十年的学习渴望一下子爆发了。从“文革”前夕高中、初中毕业的“老三届”,到刚刚从梦中苏醒的应届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渴望通过公平的竞争,踏入大学的门槛。紧张的高考开始了,成千上万毫无把握的人们涌进了考场,他们中间,有农民、插队知识青年、工人、干部以及应届学生,年龄相差十几岁甚至更大,其中很多人甚至将这里作为测试个人运气的场所,寄希望于考题碰巧和考前猜测一致,或按照个人理解随意作答、任性发挥正好合乎题意。
  经过无数个夜晚的复习,陈强更加消瘦了。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了考场。毕竟是很多年没有过这样的考试了,考场的气氛显得异常紧张,每一个人的呼吸都显得粗重、急促,它胜过农田里最艰苦的劳作。几门课程的考试差不多是在一片战火硝烟中结束的,很多人摇头叹气,梦想破灭。但陈强认为,考题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艰涩深奥,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结果很快验证了陈强的自信:他当时的高考成绩是翁源县的第二名,物理成绩考了97分。母亲是一名医生,希望他能报考医科大学,父亲则希望自己的儿子报考工科院校,但他们都不知道陈强的内心酝酿多年的秘密愿望。那一年没有海军院校招生,他所填报的志愿中,都与造船有关。他之所以这样填报志愿,是为了自己童年时代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能够造军舰。
  一切如愿以偿。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录取了他。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起源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由清朝大臣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它一开始就寄托了中国培养科技才俊、改变民族命运的迫切愿望。中国古式校门,欧洲风格的哥特式建筑,宽广的草坪,微波荡漾的思源湖,杨柳掩映的执信西斋,以及一幢幢近代化建筑,见证了这个名校的风雨历程。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莘莘学子的读书生活设计的,在大上海的喧嚣中营造了一处典雅、宁静、自在的环境,处处飘逸着书卷气。许多中国现代科技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曾在这里刻苦学习,完成了大学学业。它的历史长廊上,留下了钱学森、茅以升、王安等著名科学先驱者的足迹,***了一代代大师的光辉。
  上海交大的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的前身为战时迁往内地的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在抗战烽火中的1943年创建于重庆。第一代系主任为造船巨擘叶在馥先生,著名造船大师杨仁杰、辛一心、王公衡、张文治、王荣瑸、杨俊生、杨槱都先后在此任教,具有深厚的内涵积聚,以及崇尚实践、追求卓越的传统,被称作中国造船专家的摇篮。
  陈强进入这样一所名校读书,可谓是如鱼得水。他被科学气氛所笼罩,沉迷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理想主义的激情在内心汹涌澎湃,他一心想着学成之后去造军舰,完成自己的大海梦。那时,看得最多的就是舰船杂志,整天醉心于军舰研究。
  他已经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入学不久,江南造船厂为船王包玉刚承建了一艘两万吨级的货轮。中国的轮船能够出口了,对于年轻的中国造船业来说,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文汇报》和《解放日报》都登载了报道,题目非常醒目《中国终于能造出口船了》,带着欢呼的语气。在“文革”时代,人们不会忘记万吨巨轮“东风号”下水的庆典盛况,全国人民敲锣打鼓、欢呼雀跃,上海更是万人空巷。他暗暗思忖,自己毕业之后最好能够分配到江南造船厂,他相信自己会大有作为。
  江南造船厂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船厂之一,缔造于清朝洋务运动早期的1865年,是李鸿章兴办洋务、寻找民族自强之路的得意之作。可以说,它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因而也是中国百年近代工业和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陈强来到江南造船厂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的转折时刻,此时的江南造船厂拥有15000多工人,是中国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造船企业之一。
  陈强实习的时候是在“远望号”,和海军打捞舰船的修理,技术先进,被称为海上科学城。这次实习,影响了他的分配选择,实习结束后,进入江南厂设计研究所工作。这里云集着中国当时最有经验、水平最高的船舶设计师,一派儒雅之气,在这样的氛围中,陈强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如花似锦的前程向他呼唤,他已经隐隐听到了来自远处的大海的咆哮。巨大的船坞,巍峨的巨轮,焊花闪闪的作业平台,一个个庞大的构件,即将化作无限动力的螺旋桨……他已经被未来的光芒照彻。为此,他更加勤奋刻苦地读书学习,每一页书,都给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力量和更强的信心,仿佛他的灵魂里装载了强劲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永不疲倦的动力。
航程
  中国拥有令人自豪的造船史,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航海。最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据《明史》记载,郑和的大船有“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换算成今天的尺度,就是船长136米,宽56米。学者们引用《西洋番国记》中所述:“其所乘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当然,这一切仍存争议。不容置疑的是,在那个时代,中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船队,并能够劈波万里、远涉重洋。
  然而,真正以机械推动的现代轮船,则是从1807年开始的。美国人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造出了时速5英里的“克勒蒙特号”机动船,标志着世界现代造船工业的开端。大约60多年之后,中国清王朝在上海高昌庙和福州马尾创立了江南机器制造局和福建船政,中国的机器船工业开始奠基。新生的中国造船工业历尽艰辛,步履蹒跚,当时主要的意义在于建造舰船,以抵御外侮。实际上,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惊醒的结果,当时一些仁人志士探索救国的真理,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最早提出了设厂造船的主张。
  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曾租用过几艘外国轮船。著名历史人物左宗棠上任浙江巡抚后,曾力主清政府出资设厂,仿制轮船,以保持海疆的长久安定。当时主持枢政的当权者采纳了左宗棠的正确意见,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批准,决定在福建沿海择地建厂,购买机械,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中国第一代造船厂福建船政得以建立。中国新兴的造船业很快就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日本侵犯我国台湾,我国水师驾新造舰船赴台备战,使日本侵台未能得逞。
  中国的造船业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贸易掠夺、国际航运业的兴起以及盛行一时的洋务运动的潮流,顺势而起。但是,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资金缺乏,造船业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1912年4月18日,孙中山乘“顺泰轮”从上海出发,次日在马尾船政局兵船护送下,抵达罗星塔下的马尾。孙中山在一片欢呼声中视察了船厂的轮机、锅炉、电灯等厂,并作了演讲。他谈到,由于甲申甲午两次兵败,兵船毁失,清政府不能整顿补救,一蹶不振。今天所幸民国光复,应当兴船政扩海军,以使中国海军能够与列强并驾齐驱,从而进入世界一等强国。
  几年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专门谈到造船事业。他极其羡慕地谈起科技发达的美国“数十日造成一艘一万吨以上之船”,近邻日本“川崎船厂竟有二十三日造成一艘九千吨之船”。接着他谈到中国古代的郑和并不是造船学家,世界上还没有巨大的船舶可以参照,也缺乏科学知识,竟然能够在14个月之中,造成64艘大船舶,载运28000人巡游南洋,示威世界,“为中国迢前轶后之奇举”。先生并不气馁于中国造船业的落后,他指出,只要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中国的造船业定能进入强国之列。
  一个民族的造船梦,和一代代中国造船专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陈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如愿分配到江南造船厂工作。在实习的时候,一次,江南造船厂老厂长作报告,他坐在台下听讲,就和周围的同学说,有一天我会坐到上面去。一些同学也许会认为,陈强年少气盛,出言近乎狂妄。但这是陈强心声的袒露,他已经将自己的理想,设定在一个很高的标尺上。他决心把自己的一切,投入到中国的造船事业中,让中国的百年船梦成为现实。
  在江南造船厂的工作中,许多事实刺激着他,使他感受到了中国船业与西方的差距。在江南厂设计所的工作中,他一开始就看出了一些问题。有一次,他们为美国承担了一个钻井平台的设计,这个平台非常先进,技术复杂,涉及了各个工艺环节和许多设计专业。当时和美国人谈判的时候,美方只来了3个人,而我方却有30多个人与之谈判。从人数来说,已经不成比例。重要的是,这样的人海战术,并不能在谈判过程中取得优势地位。美方专家知识面宽阔,综合素质强,而且凭借远程系统的支持,几乎设计的每一个方面都精通熟悉。我方则每一个专业的专家只懂得所学专业,所以谈到哪一个专业的问题时,只能由该专业领域的专家回答问题,专业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尽管这次谈判并没有最终的结果,这一项目由于融资方面的原因最终流产,但是,对于陈强来说印象深刻。
  他从中发现效率的价值,我们与西方强国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技术,重要的还在于对效率认识上的差距。此后他开始从效率入手,研究和思考中国的造船业。他的一个老领导、当时任车间主任的陈金海,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校友,有一天对他说,你真正要学东西,就要到车间来。他觉得陈强聪明能干,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才能锻造成才。他说用中国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什么叫才能?有了机会才能叫才能。很多人很有才能,但没有施展身手的舞台。这两句话,让陈强终身难忘。于是,在陈金海的引领下,陈强先到车间的调度岗位上工作,然后在1984年4月份到基层担任工段长,此时,他距离大学毕业还不到两年时间。
  那时工段长的年龄平均54岁,而陈强只有23岁。一个230多人的工段,交给一个如此年轻的大学生,在当时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事情,许多人甚至对陈强的工作能力感到怀疑。实际上,陈强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是他坚信一点,自己完全可以吃苦耐劳,也会谦虚学习,他决不会浪费扑面而来的奋斗机会。记得在下乡插队的时候,一次洪水暴发,很多人被困在山冈上,几天的饭菜只有盐水泡饭,后来粮食吃完了,没有人敢下山搬运粮食,只有他前去泅水运粮。他有着足够的耐力和勇气,也有吃苦耐劳的经历,他曾对人们说,我是属牛的,可以一天到晚干活儿。现在,许多人愿意一辈子待在科研机构,他却选择了艰苦的基层工作,在舒适和艰苦之间,他作出了不同常人的抉择。
  担任工段长之后的第一次试航,许多人都在看着他怎样领导这个集体。那时,他还不熟悉自己的工作,许多工作术语的内涵也不清楚。上级领导命令备航,他都不知道备航要做些什么。他将班组长叫来,装作胸有成竹的样子,发布指令:“备航了,大家各就各位!”工人们开始备航,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工作程序,一切顺利进行。此时,陈强拿着笔记本,在各个工作环节巡视,细心地将工作情况记录下来,不知道的,就以查岗的方式询问工人:你们这里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工人们耐心予以回答,工人如果不知道,就叫来小组长回答。就这样,他很快就摸清了备航的岗位分布,任务的分配以及工作的程序。经过清查,他敏锐地发现,许多岗位重叠,每一个环节的人力投入过于密集,效率低下。完全可以浓缩合并,使其更加简约有效。试航过程中,车间要派出105人,这对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极大浪费。
  由于工作出色,陈强很快得到提拔重用,几年后成为车间主任,那一年他年仅26岁,精力充沛,敏于思考,敢于创新。他有了担任工段长的感受、体验与经验,对于基层工作已经游刃有余。在这一岗位上深感组织管理方式存在缺陷,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效能。陈强所在车间是江南厂第二大车间,拥有工人1800人,如何提高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成为第一个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他决心革除积弊,寻求变局,谋筹新生。
  他一上任就推行岗位责任制,并提出岗位标准化。在参与试航中,他将105人缩减到37人,推行标准集装箱配送,试航效率大幅提高。陈强在多少年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特殊性格,就是超越,不断超越。他在江南厂担任工段长的时候,他们那是效率最高的工段,担任车间主任之后,他所领导的车间的生产效率又名列前茅。在他之前,这个车间每年完成产值最高在140万工时的作业量左右,同样的设备、同样的职工,陈强上任后第一年就完成产值相当于230万工时的作业量。他的改革新政立见成效。
  后来他调任造船管理处处长,使他在另一个层面上感到中国造船业存在的问题。那时,江南造船厂正在向日本船厂学习,与日本三菱进行技术合作。一件事情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南造船厂组织最优秀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对正在为香港承建的船舶的一个分段进行了建造,然后请日本专家前来检验。我们自己认为已经做得很好了,甚至已经感到完美无缺,结果,日本专家在检验中挑出了100多处毛病。这些问题看起来不大,但看出我们精细化程度距离国际标准还很远。还有一件事情也在他的造船生涯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江南厂为一家外国公司承建一艘7万吨级油轮,需要在每一个舱加一个船舱壁,厂长下令让他们一个月完成。陈强找到船东商议,船东认为这是一项工作量较大的工程,以效率见长的日本船厂干过同样的活儿,大约需要3个月时间,中国要想在一个月完成任务,几乎是痴人说梦。然后陈强又去找验船师,验船师同样认为这样做无异于自寻烦恼,按照国际惯例,延误了时间,责任方将赔偿对方大笔损失。这样的工作,在造船业比较发达的台湾,曾经做了4个月时间。他觉得事关重大,只好向厂长汇报。

      他知道,厂长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每延迟一天工期,将损失10000多美元。
  厂长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反问:你每天工作几个小时?回答:8小时。他被厂长这样没头没脑的问题问蒙了,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厂长接着问:一天几小时?陈强回答:24小时。厂长说:那好,我给你3个月时间。包袱终于抖开了,原来厂长仍然给他一个月时间,没有任何变通的余地。当工期确定后,船东和陈强打赌:一个月绝对不可能完成,要是你输了,你把一个月工资给我,我输了,我把我的一个月工资给你。
  背水一战,绝境逢生。
  他组织人员开动脑筋,日夜奋战,采用了一些新的工艺方法,竟然28天就完成了任务!本来需要将甲板揭开才能加装隔板,但是中国工人仅仅在甲板上开了一条很小的工艺孔,将隔板放进去,竟然分毫不差。船东验船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被中国造船工人高超的技艺所震惊,称赞中国人是“艺术造船”!陈强也通过这一事情认识了中国工人的聪明才智,看到了中国人内在的潜能。
  船东当然也没有兑现打赌的承诺。
  船东对陈强说:“我真是看不懂你们中国人,我认为一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儿,你们一个月都干不好,我认为你们三个月都干不完的活儿,你们一个月就干完了。”陈强回答:“中国人一旦团结时,什么事情都能完成。”但是,他通过这件事情也看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在文明生产上还存在问题。一个小小的插曲:完工之后,船东前来验收,我们自己已经感到满意了,船东一上船,看到施工之后的许多工具、材料和垃圾随意堆放,说,你们建造的是一艘垃圾船。他知道,船东很想拖延工期,获得违约赔偿。陈强立即组织了300多人上去,连续奋战,一个晚上就将轮船清扫干净。
  还有一些细节,善于思考问题的陈强也铭刻在心。工人在施工的过程中,休息时抽烟,外国监造很幽默地将警示牌上“NO SMOKING”中的“NO”用纸片贴住,其内容“禁止吸烟”变成了“吸烟”。还有一次,他们为西方国家承建的一艘汽车滚装船,大约像一个立体停车场,完工之后,组织几百人进行了清洁,已经认为非常干净了,但是船东又专门花钱请日本船厂清洁了一遍。这些事实,都是对传统理念的挑战,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清洁度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必须在造船业中改变这些习惯。比如说,在清洁过程中,我们认为使用的抹布旧一点、脏一点的没什么关系,但是日本人的抹布都是全新的。
  还有另一件事,也是关涉造船理念的问题。大约在1986年,江南厂给意大利人造船,工程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将浇钢件的尾轴杆改成了焊接件,理论上没有问题,质量甚至超过原来的浇钢件,还节省了成本。但是在交船的时候,船东不同意这种改造:对不起,你的船没有按照我的合同要求做,给你们两条出路,一个是割掉重来,一个是赔钱。最后,谈判不起任何作用,只好赔付人家20万美金。我们造船的理念和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一定差距,一个是不注重细节,第二是缺乏法律观念,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结果费力不讨好,为船厂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陈强善于观察思考这些差距,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他一直钻研日本的造船技术,获得很大收益,并在江南厂的日子里,创造了很多纪录,在工艺革新方面连创佳绩。比如说,攻关管子焊接工艺、液压工艺等接连获奖,包括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使我国造船工艺水平不断提升。接着,陈强发现了我国造船业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家英国的咨询公司提出了“生产中心”的概念,他们做了一个评估,结果发现中国当时每建造一个修正总吨的船舶,平均花费150个小时,而韩国要花费28个小时,欧洲大概花费35个小时,日本只要15个小时。他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在效率方面超过日本?
航标
  机遇存在于风险中,在某种意义上说,一条被迫走的道路,往往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道路。1994年,33岁的陈强成为江南造船厂的高层管理干部。1997年,36岁的陈强被委以重任,奉命建造当时中国最大的船厂——上海外高桥造船厂。他带着一个只有3个人的筹建班子,来到外高桥一片荒凉的滩涂上。长江水浪拍打着江岸,视线的尽头是浩瀚的大海。夜晚,寂静的江边,除了波浪的节奏,偶尔加上一声长长的汽笛,从夜晚的一边划向另一边,天上的星光映照在江水中,被涌起的波澜揉成碎沫。它像陈强此时的心情,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万丈豪情,又有一点迷茫。
  外高桥船厂是朱镕基总理批准的项目。当时正赶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经济处于低谷,因而在审批这一项目时,国家一直犹豫,甚至国务院已经把这个项目报告退了回来。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考察之后,认为三大传统产业中,汽车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品牌;飞机制造,我们只能帮人家生产零部件;造船最有可能代表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民族工业。基于这样的认识,他给国家有关领导写信,说明自己的观点。
  他说,中国在这一工业中存在先天条件,造船所需的劳动力密集是中国的优势(这一点,欧美承受不了);它所需的技术密集(这一点,许多国家不具备条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已经不断获得技术水平上的提高;它所需的资金密集(这一点,许多国力薄弱的国家承受不了),随着经济发展,也一定能够解决。
  日本、韩国、中国的条件比较能够满足这3个条件,因而日本、韩国的造船业发展很快,处于领先地位。现在,中国已经积聚了竞争力。
  朱镕基总理十分重视,批复中谈到,中国有望成为第一造船大国。
  这是一个民族在百年造船史上第一次看到了地平线上的晨曦。资料显示,在世界造船业中,日本和韩国瓜分了蛋糕的大部分,两国占到的份额都为32%~33%,欧洲造船业再占一部分,中国只能占到4%左右。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太大了。
  不过机遇也在其中,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为造船业的崛起,准备了重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造船梦的实现,必须有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持,它是一个国家兴盛的象征之一。
  总理的批示重新唤起了陈强打造世界一流民族造船业的梦想。
  挑战与机遇并存,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政治口号,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它凝聚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它是多少仁人志士的行动格言。
  陈强已经向上级拍了胸脯,表示自己将用4年的时间建起船厂,许多人为他的承诺感到震惊。业界专业人士认为这完全不可能。按照当时国内的经验,一个新船厂从开工建厂到交付首制船正常速度需要10年时间。当时造船最先进的国家,也需要3年左右时间。
  陈强在一片荒滩上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当年,许多人认为陈强是被放逐到这片荒滩上,这里什么都没有,怎样建一个大型船厂?从哪里开始点燃第一堆篝火?谁也不知道,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陈强的一位老领导甚至警告他:你要做好外高桥,就得做好四不怕的准备——不怕丢官、不怕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你真要有这个心志,必须做到四不怕。
  他已经想好了,什么都不怕。一条船必须经过大风大浪的检验,才能证明它坚不可摧的优越性能。资金不足,他到处跑,寻找各种帮助;没有技术工人,他派出一个招聘小组主动出击、四处招聘。扬州江扬造船厂即将倒闭,他将部分工人接了过来。还有一些刚刚毕业的技校学生,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江南厂的一部分被认为比较差的三流的工人,被派到外高桥,陈强照单全收。他认为,没有三流的工人,只有三流的管理者。一次,他偶然看到一幅漫画中有一句话:这个地方能不能有人才,就看这个地方有没有产生人才的土壤。他很受启发。造船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这群乌合之众能够造出船来。
  后来的实践证明,他们都是一流的职工。
  设计阶段,为了节约资金,他与设计院展开争论。按照苏联标准,船厂地面标高应该设定为65米。他通过调研,以充分的证据说服设计单位将地面标高降至5米,因为整个浦东新区的平均标高只有5米,为什么必须到6.5米?他为打破这一僵化的规范教条,提出了一系列坚实的论据,为此专门给上级打报告,得到了上级支持,仅此一项,就节省资金3000多万元。
  建厂的工作千头万绪,他忙得无法分身,那一段时间,他睡觉的时间很少,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在船坞围堰设计上,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采用钢围堰,设计单位预算为16亿元,这样的高额费用把他吓了一跳,要知道,他当时只有从江南厂借来的5000万元资金。如果照此设计,外高桥船厂的建设将会中途流产。
  建造一个船厂,最主要的是建造船坞。然而,建造船坞,必须先建造围堰,它作为临时挡水建筑物,非常重要。它可以保证船坞干施工条件,即使基坑挖至十几米深,坞室内也可以大面积施工,即使高潮大汛也能保证坞坑的正常作业。围堰虽然是临时建筑,船坞完工后即可拆除,使用年限很短,但是它的建筑等级很高。双排钢板桩比较常见,前苏联的大型船坞、船闸,都采用双排钢板桩围堰,日本、韩国的大型船坞,同样采用这一方式。国内船厂的船坞一半也采用钢围堰技术。但是,这一方式需要进口钢板桩,工程费用很大。
  他受到水库原理的启发,能不能采用水坝式的土围堰呢?如果能行,将节约大量资金,还能够加快工程进度。带着问题,他找到水利专家,一位归国的留学人员提出采用土工袋工艺。在1995年,这位留学生曾给朱镕基总理写信,建议大量使用土工袋工艺,以减少建设成本。陈强眼前一亮,将这一工艺方式,带到河海大学进行了论证,专家们认为方案可行。
  这是一种新型的围堰工艺,它实际上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的堆土而成的堤坝,而是采用袋装吹填土堆叠而成,也可以称之为重力式堤坝。这种坝体自体能稳定,内坡和外坡按土质条件决定,坝体底部宽度完全可以满足高水位差的压力以及渗径的长度。
  土工袋工艺替代方案确定后,许多人开始告状,认为这是在冒险。设计单位一些权威专家也警告陈强的上级领导,用一些论据力求证明替代方案的风险很大,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危险结果。陈强坚持自己的方案,他已经破釜沉舟,将老领导提醒他的“四不怕”记在心上,准备承担最严重的后果。
  结果证明,该设计确实可行,仅花费4000多万元就建成了围堰,工期也提前了半年以上。围堰建成后,正赶上一次台风登陆,自己心血铸就的围堰面临严峻考验。他的心里紧张不安,组织了百余人的队伍准备随时抢险。然后在台风即将登陆的晚上,带领人员在围堰上巡查。他甚至已经做好准备,决心与围堰共存亡。台风从大海的赤道附近形成,热带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凝聚了宽阔海面上的强劲气流,登上了上海外高桥。陈强站在大坝上,大约半夜两三点钟,大上海的许多人已经安然入睡,然而远处的灯火依然闪烁。渐渐的,被上海各种灯光映照得呈玫瑰色的天空,变得一团漆黑,远的一切,沉没于无形。狂风暴雨开始施展其全部力量,向围堰,以及围堰上巡查的陈强袭来。他和大坝一起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他知道,自己事业的成败仅在须臾之间。
  他伏下身来,因为大风吹得人站不住,许多树也被连根拔起。他依然艰难地巡查着围堰的每一处,微弱的手电光,在漆黑之中并没有多少亮度,只缩小为一个小小的光斑,仿佛长长的光柱瞬间被狂风扑灭。那时,他感到孤单,但并不绝望。他甚至坚信自己的大坝完全可以顶住任何袭击,和他自己一样,有着一个坚强的、毫不退缩的灵魂。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许是一个世纪,也许更长。他在煎熬中一点点等待,等待着一线曙光从海上的天际线上闪现。终于,天渐渐摆脱了黑暗,就像脱出蛹壳的蚕,微微发白的光芒慢慢地涌了出来,狂风暴雨的威力也慢慢地退却了,风暴肆虐的怒吼变成了温和的述说。陈强胜利了,他终于坚持住了,围堰坚持住了,他看着被晨光照亮的安然无恙的大坝,内心感到无比踏实,整整一个夜晚的坚守。不仅毫无睡意,反而让他更加意气焕发、神采飞扬。
  事实给一些权威的所谓科学论断以迎头一击。
  接着,他开启了与韩国、日本的合作,到日本专门请了一些造船界的专家来做咨询。包括从韩国请了一家咨询公司对船厂的管理体系进行设计。陈强的这一动作,立即又一次遭到国内许多专家的反对。当时韩国人提出要花几百万美元,人们质疑,花这么多钱值得吗?后来,他不得不在一次关于造船的全国会议上进行了答辩,他用自己对中国造船业的管理理念与发达国家造船业的差距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以及具体的依据,论证了聘请咨询公司的必要性。会议上,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陈强都一一作了回答。为什么许多人反对他这么做?因为其他船厂在尝试引进信息化管理时,都相继失败了。
  后来的结果证实,这样的合作非常成功。通过这样的咨询设计,使外高桥造船厂造船的整个模式发生了变化,造船的理念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在信息化、管理理念、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造船企业同步运行。他全力推行各个方面的信息化,比如说资源计划管理和设计方面的信息化,陈强将之形象地称之为“电子造船”——通过数字化设计,所有的图纸都可以精细化,到了现场按图施工就可以了。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船厂的建设一帆风顺。
  陈强已经为下一步考虑了。
  他审时度势,及时推出了一个新概念,在制造176000吨级的好望角散货船方面,比以往日本、韩国造的同类型船提高一个等级,打出了绿色环保型造船的概念,这种船型符合西方的绿色理念。该类船型在油舱防碰撞、碰撞后防泄漏方面进行了特殊设计,并可以全部自换压载水。同时和香港的一个设计师合作,开发出环保油漆。陈强对目前的海运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瞄准了好望角散货船型。这一船型推出之后,他立即策划了一次在香港举办的大型记者招待会,由中船集团来主办,这是中船集团第一次在香港举办大型活动。那一天,记者招待会有130多家媒体的记者出席,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此次活动的热烈程度超出了陈强的预期。他们原来只发出去60多份请柬,考虑能来三四十个人就不错了,没想到引发如此巨大的轰动。
  从此,外高桥造船厂给许多人留下难忘印象,他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大型造船企业的旗帜已经竖起。过去,中国的造船业习惯于守株待兔,让顾客自己找上门来,然后承接订单。这次活动则是一改前辙,主动出击,推销自己。在这次活动中,许多顾客找上门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外高桥引来了自己的第一张订单。这是一个香港客户,叫顾国华,当时已经68岁了,陈强在江南造船厂时就曾为他们建造过船舶。他对陈强说:我相信你们,我一定到你们这里造第一条船。
  很快老人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接受这一订单时,同样阻力重重,一波三折。上级领导考虑到船厂建设尚未完工,担心陈强不能按时交船,也怀疑这支刚刚组建的生力军的能力,能不能做到首战必胜?为此,他专门组织了4次论证会,他在会上舌战群雄,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一次会议上,他说:改革总会有一些牺牲者,如果我不能按时交船,我会引咎辞职。改革就是要付出,我愿承担所有的责任,做第一个尝试者。后来他才知道,那次会议实际上就是要否决他们接船的方案。上级领导看到陈强心意已决,就说,那就下次再议吧。
  后来又专门开了两次会议,峰回路转,领导终于被陈强说服了。
  刚刚过了几个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招标,当时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国内的老牌船厂。中海油所需的这条船,叫做FOSO,全名称做海上浮式储油系统。这条船属于海洋工程,其技术含量很高,与陈强所熟悉的散货船类型完全不同。如果他们能够接下这一订单,并完成任务,意味着外高桥的造船事业已经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但是,他非常明白,一个新厂一开始就进入高附加值领域,具有很大的风险。
  在开总裁办公会议的时候,陈强提出了竞标方案,准备接下这一单生意。总裁办公会上,11个人,只有陈强一票赞成。1对10,比例悬殊。后来为此开了七八次会议,每一次,陈强都力主接单,并一次次陈述自己的理由和决心。陈强常说,自己是属牛的,比较执著,认准的事情想尽办法也要做成。领导层终于统一了认识,大家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但仍然为他能否按期交船感到怀疑。即使是船东中海油,经过评估,也认定他们最少会推迟4个月以上交船。他又去用自己的一整套理由,说服船东。当时正赶上国际油价比较低,他们承建的这一系统,如果晚一天运营,将会为船东造成很大损失。准确地说,晚一天投产,中海油将损失150万美元左右。
  正是他们交船日期上的优势,赢得了竞标。
  别人看到的是风险,而对于陈强来说,看到的则是机遇。  而且,陈强和别人看待风险的角度不同。他分析,即使是拖期,中海油不会因此弃船,重要的是,从此他们有了建造海洋工程的业绩。国际上参与海洋工程投标,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你是否有过这一方面的业绩。如果没有,很难中标。承接了这一项目,给刚刚诞生的外高桥船厂,增加了发展的无形资产。何况,中海油毕竟是中国公司,不会像外国船东那样挑剔,甚至还可能获得帮助。  为了如期交船,陈强采取了很多措施,管理层的干部以身作则,一般在晚上9点或10点召开生产会议,进行分析讨论,对面临的问题如何处理,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半夜时分,差不多每天工作在14个小时以上。现在回想起来,陈强深有感触地说,那时真是有一种干劲。他觉得很多事情,第一要敢想,第二要敢干,敢干的时候,一定要用脑子,还要有精神。不用脑子做不好,但是没有精神做不到底,不可能坚持到底。事实的结局是,陈强又一次获胜。船厂上下昼夜奋战,最后提前10天交船。  陈强创造了奇迹。外高桥船厂从开工建厂,仅仅三年半时间,就完成了首制船交付,提前一年实现了建厂之初对领导的诺言,接近了世界纪录,并由一个从筹建的3人小组发展成为拥有8000名职工的特大型船厂。陈强一战成名,他的名字立即誉满业界,蜚声海内外,他开创的业绩震动了世界造船业。  许多事情他并没有想到。  将承建的两条船交付船东之后,他就前去国外拜访自己的竞争者和主要客户,当他到了韩国和日本之后,发现他们的媒体已经高度关注外高桥。他想不通,人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我们?实际上,仅仅两点原因,第一,我们能够按时交船。第二,我们所造的船质量不错,而且一步登上高附加值领域。在韩国一个造船协会调查中,已经将外高桥船厂作为他们排名第一的竞争对手。陈强暗自思忖,我们是一个新诞生的船厂,是一个婴儿,为什么会被排在他们竞争名单中的前列?韩国人给了他合理的解释:虽然你是婴儿,但你已经作出了非凡的业绩,你20岁、30岁的时候,你的外高桥就会很了不起。事实上,虽然外高桥初出茅庐,但从业绩上考量,外高桥已经是中国最好的船厂了。  造船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完成一条,然后接另一条船的订单。必须手持许多订单,一条接一条船地连续建造。陈强将目光已经投射到欧洲的市场了。他找到了欧洲最大的散货船船东波士玛,希望找到下一个订单。船东专程前来上海谈判,入住上海香格里拉饭店。艰苦的谈判开始了,连续几天过去了,彼此讨价还价,锱铢必较,硝烟弥漫。最后一天一直谈到深夜,价格分歧缩小为20万美元。只占价格总额3600万美元中的一个小小零头,距离我方谈判前预设的价格越来越近了。这时,对方不再作出任何让步了。  在谈判桌上,欧洲的船东处于强势位置,作为尚处于婴儿期的船厂,我方的筹码则很少。如果因为20万美元使得谈判失败,意味着外高桥失去一次难得的机会,而对于船东来说,则可以另选实力雄厚的船厂,只不过多一点周折而已。  船东已经不耐烦地说:大家谈判都差不多了,到底接还是不接?我明天早上8点钟离开酒店,你们不签我就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亮前终于签订了协议,这宗生意,一下子就拿到了4条船的订单。  但是,这次擅自行动激怒了上级领导。北京专门派人前来调查,让陈强写检查。来人质问: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敢擅作主张?  陈强解释说,我并不是不尊重领导,半夜曾给领导打过电话,但是领导睡觉了,电话也关机了,联系不上,签约却迫在眉睫。而且,人家第二天一早就要回去,机会转瞬即逝,除非你选择放弃。陈强虽然心有不服,但迫于领导的压力,还是写了一份检查。  陈强在这份检查中承认自己在签约程序上犯了错误,没有得到领导的确认,但他仍然自己抓住了机遇。实际上,他在签约的时候还为此留了一手,专门增加一款,此协议经董事会批准后生效。  他给前来调查的人陈述自己的理由:第一,这是欧洲的第一个客户,前面我们虽然接了两条船,但都是香港船东。你没有进入欧洲,就不能说明你的造船技术进入了世界最好水平。欧洲客户是要求最高的。第二,这是欧洲最大的、顶级的客户。你想,当最大的、最顶级的客户都来外高桥订船,那么你在国际造船界会产生什么影响?小船东来外高桥订船不能说明什么,可我是大船东呢?这就证明你在市场上的无形价值是很大的。这是品牌战略。第三,虽然差20万美元,四条船不过80万美元,交换的条件是,签约仪式在欧洲举办,对方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我们将出现在欧洲新闻媒体上,这是无偿的。在这一活动中,董事局主席都要出席,它是上市公司,许多欧洲报纸必将铺天盖地地进行报道,80万美元能够买来这些东西吗?  尽管前来调查的人也被他说服了,认同了他的观点,但他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的国有企业,更多的是讲求权威,而不是机遇和效率。  事实正如陈强预料的那样,这一次举动,让外高桥在欧洲声名大噪,外高桥一举跨入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客户不断登门来访,订单不断飞来,外高桥的造船效率不断提高,已经可以达到每一个修正总吨28小时的水平,这一水平已经接近了韩国水平。一次,他请来了上海市委领导和市工业党委书记一行视察了船厂,工业党委书记吴明感慨地说:这才是大工业啊!他简直不能相信,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造就了如此非凡的大企业!  后来,中央领导前来上海视察,参观的目录中增加了外高桥。以前,这样的光荣只属于钢铁和汽车制造业,比如宝钢和通用。外高桥的业绩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陈强身上的荣誉光环也接踵而来,他成为上海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英国船级社、德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美国船级社的技术委员,2001年获得国务院工程技术类政府津贴,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管理人才,等等。并且作为国家正局级干部,纳入国家省部级后备干部人选。  陈强是一个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造船专家,他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与造船事业有效地结合起来。2001年,他写完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文中首次提出中心制造船模式。事实上,陈强已经在自己的造船工作中对此进行了实践。  他的论文以总装化造船的思想和建立造船精益机构为主线,以价值链为主导,分析了造船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推动造船工业现代化的作用,以及向总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船舶制造的供应链进行了系统解析,以船板为例说明供应链计划的形成过程,应用层次分析法来选择供应商,建立供应商数据库。中心制造模式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计划为导向,建立计划体系是实现系统有效和高效控制的关键。陈强还在论文中分析了以汽车为代表的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特征,将船舶制造与之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以及船舶制造独有的生产特征,提出了坞位排序模拟优化方法。  他的论文方法新颖,论据有力,思想先进,逻辑严密,处处以创新为先导,以效率为目标,因而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对于他所就读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传播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来说,是建校以来仅有的两篇高质量、并获此殊荣的博士论文之一。实际上,在攻读博士期间,陈强不断在全国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不断将自己对于造船业的研究和思考,集为十几篇论文,让更多的人领略与分享。转舵  陈强是一个天生的造船者,他的造船生涯仿佛一条生产的流水线,完全按照生产流程设计,一个程序结束了,另一个程序展开了。但是,这条流水线上,也偶然会在某些环节出现故障,需要排除故障,才能继续运转。  2003年,陈强42岁,刚刚逾不惑之年。按照许多人的看法,他正处于上升期,事业蒸蒸日上,前途无量,已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者了。他只要不犯错误,一直这样做下去,等待他的是更多的鲜花,他已经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华、勇气和毅力,走出一条通天大道。但是,他却作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抉择。  一个消息传来,中船集团决定调他前往北京,委以重任。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功成名就,平步青云。但是,陈强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振兴民族造船工业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他不能就这样离开。他的梦想不在北京,而是在造船业的基层。在他20多岁的青春时代,就曾让他到北京工作,他没有选择舒适的生活,而是选择了理想。现在,他仍然选择自己的理想。在他看来,自己不适合在机关工作,每天按部就班,很容易丧失斗志。不,他不能去北京。  但是调令已下,军命难违。  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朋友出现在面前,这个人就是江苏省如皋籍人张志熔。他是一位成功的投资人,一直在投资房地产业,取得不俗的业绩。当时他一直在寻找产业转移的新投资机会,偶然的机会张志熔看到了朱镕基总理关于中国要成为第一造船大国的批示,他十分兴奋。张志熔找到陈强说,我们能不能创建世界最大的船厂,共同为振兴民族造船工业,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做点事情?如果你愿意,我们携手合作。谈到这一点,陈强的理想主义激情被激发出来,灵魂里暗藏的火种,一下子被点燃了,壮怀激烈,热血沸腾。  陈强的内心世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自己奋斗至今,成绩已经获得公认,如果此刻离开国有大企业,无异于自毁前程。在国有企业,一切都有保障,如果转入民营企业,面对的未来将是一条难以预料的不定路。然而,如果继续待下去,自己从前的梦想就等于破灭。没想到,自己在42岁的时候,命运将他推到了十字路口。正好在此时,他偶然看到了一篇美国人写的文章,题目叫做《四十岁换个活法》,文中讲到,人要每隔一段时间,思考一下,换个活法,能够重新迸发活力。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并认为“换个活法”是砥砺自我、调整自我、重续生命薪火、最大限度实现自我的良方,不然,一种职业给你带来的疲惫感,会磨损你的士气,磨灭你的意志和理想。陈强阅读之后,颇有同感,想到自己第一次从江南厂来到外高桥,一片荒芜,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苏武牧羊,被发配到荒凉地带,可是,没过几年,一个世界级的造船厂拔地而起。  他天生就是一个创业者,他天性中不安分的东西已经暴露出来。是的,他不愿意在一个已经固定下来的基业上守候,他需要的是开创,不断开创新的基业。  2003年10月份,中国北方天气已经转凉,南方却是最好的季节,天气清爽,让人浑身舒畅。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接到了张志熔先生的电话,说他有一个大策划,一个难以想象的大项目,一个好朋友愿意和他共同来做。张志熔的语气中充满了激动和兴奋,并立即邀请陈惠娟书记前往上海看一个电视短片。陈惠娟书记身材高大,处事果断,敏于行动,接完电话之后,她立即带着常务副市长,驱车赶赴上海。  就像一个阅读侦探小说的读者,陈书记急于揭开迷雾中的悬念。从如皋到上海需要三四个小时的路程,那时,苏通大桥尚未修建,中途要登上长江渡轮,跨越江流。浩荡的长江水,波浪汹涌,东流而去。远近的江轮,在风浪中疾驶。陈惠娟担任如皋市委书记后,一直想把如皋打造成江苏最富裕的区域之一。她踏破铁鞋,寻找一举改变如皋面貌的大项目。那么,长江的另一边,会有什么等待着她?她已经预感到,一个奇迹将出现。  在张志熔的办公室,他们一起观看了外高桥创业的纪录片,片中主角就是陈强。张志熔告诉陈书记,陈强就是我投资大项目的合作伙伴。张志熔谈了他在如皋建造大船厂的设想,并补充说,我已经考虑过了,造船和造房子一样,一个是水上流动的房地产,一个是陆地上的房地产!看过短片,他们一起到外高桥船厂参观,陈惠娟书记仔细地察看了这个厂的管理情况,在展示厅看了造船的介绍,厂方还赠送了一套资料和一艘船模。临走的时候,陈强出现了,他们简单地说了一些客套话,因事情尚未确定,他们并没有深入交谈。  但是短暂的交谈,陈强还是给陈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陈书记对陈强的感觉是,这个人很朴实,也很务实,他有自己的理想,做梦都想在中国建造造船大企业,与韩国、日本一较高下。只是在国有企业的环境中,拼命干还遭人嫉妒,领导也不一定很赏识,受到国有企业现行机制的束缚,不能大展身手,因而他想寻找真正能放手做事、施展才华的环境,从而实现他的梦萦魂绕的造船强国梦。  陈书记对造船业并没有太深的了解,如皋市也没有这样的产业规划和定位,要做全国最大乃至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需要4公里以上的岸线,而在如皋江边仅有1700多米连续的深水岸线,根本无法满足全球最大造船企业的需求。  不久,陈惠娟书记带着张志熔到如皋的长青沙岛上参观,道路泥泞,汽车开不进去,只有徒步沿着长江岸边行进。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在微风吹拂中发出沙沙的声响,水鸟不断被他们惊飞,像一些被阳光照亮的斑点飞向天空。长青沙岛位于如皋市南部,是万里长江溯流而上的第二大岛,全岛面积235平方公里,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长青沙岛湿地宽阔,芦苇遍地,树木茂盛,大自然的原始风貌,令人心旷神怡。行进中,如皋的一位人大副主任说,这里可以造船!陈书记内心开始盘算,这里只有两千米的岸线,而且是比较零碎的、断断续续的岸线。如果能够建造一个水利工程,将长青沙岛和相邻的泓北沙岛连接起来,就可以再造37千米的岸线,接近于建造大型船厂的需求。  一个宏伟的蓝图,在无意之中产生了,造船所需的关键条件可以解决,陈惠娟书记已经心中有数。很快,他们对两个岛的土地和岸线进行了实地测量,对图纸进行了研究,然后开始讨论这一大型项目的可行性。从10月份陈惠娟书记赴上海见面接触,到11月18日正式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如皋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效率之高,可见一斑。当时提出造船厂年生产能力达到350万载重吨,120亿人民币投资,规模超过外高桥水平,目标就是打造中国第一。  项目已经确定,张志熔以及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的雄心壮志,感染了陈强。  陈强已经对自己即将投身其中的新环境,内心默默做了评估。他认为3个条件可以成就一个世界级的造船基地:第一,如皋属南通市所辖,南通本身就是造船之乡,在外高桥的时候,他的很多员工都来自南通;第二,地域条件、水深条件好于外高桥,外高桥是淤积平原,而这里土基扎实,工程投入会比外高桥小;第三,政府的有力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外高桥再大,对于上海来说,不算大。但是在南通如皋,这个企业一旦做大,所有的领导都会全力以赴予以支持。这3个条件都优于外高桥,所以他甘愿投身于这样的事业,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至于说此处一片荒滩,一无所有,难道当年的外高桥不是一片荒滩吗?  陈强被打造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民族造船事业所诱,决心兑现承诺、舍身赴约。此时,中组部已经对陈强作为副部级干部人选进行了考察,陈强还是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辞职报告。开始,领导用各种方式挽留他,但他去意已决。接着,先后来了几个调查组,调查陈强在外高桥期间有无经济问题,调查证明陈强是一个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干部。  陈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辞职会引发这么多麻烦。  与此同时,如皋的造船项目又遇到了波折。这一项目的审批,遇到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岸线的利用必须经过长江水利委员会批准,而且当时《港口法》已经制定完毕,计划于2004年1月推出。这就意味着,如皋市必须在年底之前完成审批,这样一个大项目,引起了南通市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注,也有不少人认为项目太大,难度太大,难以实现。还有的人说,如皋从来没有看到过造船,并且造船是国家宏观调控垄断的产业,民营资产难以进入,若能做成真是天方夜谭。  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明确规定长青沙岛和泓北沙岛只能作为泄洪区,不能进行其他项目的建设,不具备建设和发展的功能。这是周总理作为长江治理委员会主任时定的,这一规划一直未被打破。可以说,这一规定,成为项目建设的最大障碍。但实际上,这两个岛的泄洪功能早已不复存在。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民公社都已经搬迁到了那里。一个8000多人口的人民公社已经存在,几十年来,还没有遇到过弃岛移民实现泄洪功能的事情。陈惠娟书记为了说服长江水利委员会,做了充分的准备,请国内顶级的水利专家进行了科学论证,事实和大量数据显示,长青沙岛的泄洪功能早已不复存在,这里建设船厂完全可行。  农历腊月二十九,春节在即,大雪纷飞,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准备度过一年一度最大的节日。鞭炮已经断断续续地点燃,外地工作的人们已经回到家里,一片祥和气氛。陈惠娟书记则带了相关人员乘坐一辆面包车前往武汉,找到了长水委主任,陈明事情原因,长水委主任深受感动,答应请专家来帮助鉴定。后来,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和陈惠娟书记的不懈努力,终于推动国家正式启动长流规的修编,长青沙岛限制项目建设的难题最终得以突破。  为了将一个个批文拿下来,陈书记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受了多少委屈。其间,跑南京,跑北京,跑武汉,连续多少天吃不好、睡不好,曾在武汉累得晕倒在电梯里。血压持续上升,医生测定低压到了120毫米汞柱,而高压则升至220毫米汞柱。有那么几次,她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以前,她从没有高血压,医生说这太危险了,建议她立即休息,但是,她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已经停不下来。为了如皋的经济发展,也为了陈强的决心,她不能打退堂鼓,建立世界级大船厂的事业,决不能半途而废!  2004年3月,距离陈强递交辞职报告已经多时了。对陈强的审查也没有查出任何问题。3月9日,外高桥船厂召开了最后一次董事会,免去了陈强的董事职务。紧接着,他的辞职请求获得批准。陈强一身轻松,跃马扬鞭,准备重开新路。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此时形势急转直下。  2003年,中国钢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1427亿元,同比增长96.6%;2004年一季度又完成投资334.9亿元,同比增长107.2%,产量占到世界钢铁产量的23%。媒体惊呼,曾经绝迹的大炼钢铁时代再度现身。国家发改委对钢铁行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再叫停。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在此时筹划新建总投资105.9亿元的大型钢铁项目。就此事件,国务院派出由发改委、监察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审计署、银监会等有关部委人员组成的检查组,对铁本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公安机关对该公司负责人等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拘强制措施。  “铁本事件”一时震动企业界,影响了一大批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主要投资人张志熔面对风云突变,开始犹豫了。而他们所做的大型船厂项目,已经笼罩在媒体的监督之下,一不留意,就有可能碰到“红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的焦点。张志熔作为经验丰富的投资人,敏锐地嗅到宏观调控背景下项目投资的风险,他开始静观变化,等待机会。  可是,陈强已经辞职,振兴民族造船工业的雄心,被搁浅在沙滩上。他以前是那样繁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现在突然赋闲在家,时间漫长,日子难熬。他没想到一个抱负远大的选择,竟然会沦落为这样一个结局。其间陈书记一直挽留,言辞诚恳,几番陈明心意:一是很珍惜和他的合作,即使是利用个人影响力到民资富集的家乡去筹资,也要支持陈强建厂造船;二是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帮助他完成造船夙愿。陈惠娟书记坚信一切都会好转。她也相信,市场只偏袒素质资源的优化组合,而不会倾向于国有企业在行政级别上的优越性。以陈强的能力和影响力,能够带来一个精英团队,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是眼前的问题如何化解?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前面失去了路标。
  陈强辞职的消息立即传遍了业界。他虽然赋闲,但是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许多造船企业闻风而动,有的船厂出价年薪500万元并且给他10%的股份和一座别墅,试图将他挖过去。山东一个厂竟然答应给他40%的股权,一个招商局的高层领导专程从香港飞到上海,希望他到深圳帮助完成一个项目。陈强的理想大于金钱,从不看重自己能够拥有多少钱。他对来人一一婉言谢绝。另一个压力来自领导层,当年帮助过自己的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给他打了9次电话,动员他到大连,也有领导动员他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任职,上海市也希望他回去担任要职。
  他还是放弃了一切选项,等待如皋的项目能够早日开工兴建。心情渐渐地平静了,事情也渐渐想开了。他开始专心致志地读书,并整理自己的思绪,为一些专业杂志撰写论文,论文陆续在《船舶工程》等杂志发表。
  这时,陈惠娟书记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不能这样等待下去。到了2005年春天,一家报社的记者前来探营,在长青沙岛上拍了一些照片,报纸上的报道题目意味深长,叫做《这里的土地静悄悄》。2004年5月份,正值铁本事件刚刚处理之际,陈惠娟书记率领一帮人找到了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庆华,百忙之中的韩庆华被陈书记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在最紧要关头召集相关审批部门召开协调会议,在会议上他力排众议、统一思想,推动各部门全力支持该项目。在南通市委、市政府帮助下,陈惠娟书记找遍了省里的领导,李源潮书记和梁保华省长都对她予以鼓励和支持。到2005年3月,所有项目审批基本完成,这时,陈书记通知忙于其他业务的张志熔,与他认真商量项目上马事宜。陈惠娟说:一是造船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铁本完全不一样;二是中国正在打造世界造船大国、强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船舶产业;三是该项目已得到各级的大力支持,审批已经基本完成;四是你一贯想做大事,立志成为如皋的“李嘉诚”,这个造船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你准备怎么办,我们尊重你的选择。张志熔本来就是一个富于远见、思维敏捷、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实业家,陈书记的这番话使他的激情重新燃烧起来,刚毅果敢的个性和决心振兴民族造船工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使他下定了建设造船项目的决心。他很快和妻子商量,动员妻子将自己的私房钱7亿多元全部拿出来投资这个项目。这时陈惠娟书记心里更加有底了,她走南闯北,四处奔波,吃尽千辛万苦,全力推动项目审批的完善工作。有一次,为了争抢熔盛技改项目审批时间,她提前约好了省领导进行汇报争取。连夜赶往省城南京。冬天的大风雪,将大地染成了一片洁白,长江两岸的一切都被白雪覆盖。平时,从如皋到南京不过3小时车程,然而,大雪封路,高速公路、铁路,都关闭了,他们只能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溜来滑去,平时熟悉的道路,都失去了标记。他们沿着小道行驶,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田,哪里是河,司机不断迷路,走错了重新返回,就这样,不断往返探寻,费尽周折,到了南京。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中午11点,他们整整走了17个小时!她的精神感动了各级领导,项目终于得以特事特办,以超常规的速度获得批准。
新航
  陈惠娟书记和陈强到造船大国日本和韩国进行考察,发现国外业界对陈强的评价很高。日立造船的技术权威非常尊重陈强,称他为真正的新一代造船专家,是国际造船界的“造船新星”。到了韩国,享誉国际造船界的权威船舶设计院KOMAC的院长,已经年届80岁高龄,是韩国最著名的6位船舶专家之一,可谓业界翘楚,属于造船巨擘级的人物,专程赶来会见陈强,希望与陈强合作,并将韩国目前最有成就的几位专家介绍给他们,对他们的事业予以支持。韩国非常害怕技术输出,但是,这位造船老人说,我们搞技术的人不会因为当局的要求封锁我们的技术,我们追求的是整个人类的进步。接着他深情地看着陈强:我们造船事业的进步寄托在陈强身上,希望他能够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2005年10月28日,秋天的长青沙岛上,暑热结束,凉意渐显,应该说这是处于“长三角”腹地的南通如皋市最令人舒适的日子,阳光明媚,微风吹来,浑身清爽。芦苇荡中散发出了微微的湿气,在岛上飘荡。成群的水鸟不时从人们眼前飞过,长江水迎面而来,掀起万顷碧波,被这个充满大自然魅力的江心岛一分为二,然后在岛的另一边轻松合拢,浩荡而去。对岸的张家港的影子,浮现在江涛中。现在,它们发觉长江的这一边——长青沙岛上,爆竹的声音打破了宁静。
  如皋市委书记早早来到了这里,虽然多少天来的忙碌几乎已经耗尽了她的力气,声音沙哑,差不多说不出话来。然而,项目的成功启动,却使得她神采飞扬,豪情勃发,她迎接着一批批宾客。陈强精神振奋,西装革履,心情激动。几番波折,几番煎熬,终于云开日出,峰回路转,他的眼前一片宽广的天空,湛蓝,耀眼,澄明。长江浪涛拍岸的声音,和着他内心的旋律,一曲长歌,终于开始。
  南通的许多领导都来了,如皋市的整个领导班子全军出动,还有在关键时刻帮助过他们的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庆华先生,以及其他为这一项目献力献策的朋友们,都来到了现场。没有邀请外地的媒体,只有本地的记者来了几个。显然,这种刻意的低调,属于事先安排。他们不愿意以任何渲染刺激将来的竞争者。但是,低调并不能掩饰这个日子的喜悦气氛,也不能掩饰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的激动之情。
  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熔盛重工,在一片欢呼中,打下了第一根桩!
  那天晚上,大家都喝了不少酒,尤其是陈强,频频举杯,满面春风……自己的造船梦想重新开始,或者说,是真正的开始。一出伟大的戏剧,在一片江风浩荡、芦苇起伏的旷野上,徐徐拉开了序幕。
补充
  陈强走马上任后,不负众望,很快投身于建厂造船的事业中。就像在外高桥创业的时候一样,他精力充沛,长袖善舞,效率非凡,一个更加自由、开阔的空间,任他飞翔。第二年的2月8日,他就接下了第一条船的订单。此时距离熔盛重工的开工典礼,仅仅3个月多一点。这对于任何一家造船企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按照陈强的话说,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什么都没有,就开始接船了。
  签约仪式在上海阳光名邸酒店的一个小会议室举行。挪威金海洋上市公司的CEO也出席了。第一个订单就订了4条船。就像建厂开工典礼仪式一样,签约仪式同样简单而庄重,低调而务实。为什么这家挪威上市公司给一家名不见经传、正在建厂的船厂这么大的订单?因为他们信任陈强,他们相信,熔盛重工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造船厂。
  事实证明,他们的信任有着足够的理由。陈强带领下的熔盛重工从打下第一根桩,到交付首制船,仅仅用了28个月!这样的速度在世界造船史上绝无仅有,陈强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陈强一开始就将熔盛重工的发展目标定位成世界著名船厂。目前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主的亚洲造船产量,已经占全球造船总量份额的84%左右。日本、韩国已经向高附加值船型进军。中国在高附加值船型市场方面攀升的第一家公司,必定是熔盛重工。陈强已经在考虑建造豪华游轮了。这要归功于他在外高桥时参加的一次与世界500强对话的活动。给他记忆最深的,就是美国杜邦CEO的演讲。这位CEO说:“我们在考虑100年后人们是怎样生活的,通过对此预测,提出杜邦应该研发什么。”100年,多么深邃远大的目光!这样的大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引领潮流、创造市场,我们国内的公司很少有这样的长远理念。很多公司拥有“客户需要我们”的理念,却很少明白客户真正需要什么。一个成功的公司,要成为真正的领先者,自己的思维必须走在客户的前面。
  他还认为,韩国在过去,三大企业竞争激烈,但是他们创造了一个联谊会,现在他们三大企业相互促进。江苏造船业完全可以和韩国相比。韩国4800万人口,江苏7600万人口,我们的面积大,韩国是发达国家,江苏地区现已在中国的经济坐标系上名列前茅,一旦有了龙头企业,整个区域的造船能力会越来越强,前景不可估量。在这个意义上说,如皋的目标要瞄准韩国的釜山。
  这是陈强的设想。当然,他正在朝这个目标大步挺进。
  熔盛重工的订单一个接一个,同时声誉日隆。在短短的3年内,建厂基本完毕,规模宏大,技术力量齐备,效率很高,并已迈入了四大领域。第一个领域是散货船领域,他们已经研制出3个品种,初步具备了世界影响力,其中756万吨级的冰区加强型散货船,属于中国首制,并获得大奖;第二个品种是开发了17万6千吨级的好望角散货船,接着又获得全世界最大的一笔订单——为巴西淡水河谷承建12条40万吨级散货船,价值近17亿美元。获得这一订单,轰动了世界造船界,并获得当年亚洲海事年会“年度最佳交易奖”。在这之前,世界最大的单笔订单大约10亿美元左右。这3个产品,已经在世界上奠定了地位。第二个是进入油轮领域,成为中国第一个满足共同规范的油轮生产厂家,而且,当年的油轮生产份额占有率为世界第一,达到世界份额的27%,超过了韩国现代重工。除此之外,还研制了3种油轮,7万多吨级巴拿马型油轮,11万吨级苏伊士型油轮,以及32万吨级超大型好望角型油轮。进入的第三个领域,是集装箱领域,他们获得了6500箱集装箱船订单,属于第六代集装箱船,船东是著名的德国汉莎航运公司,此外,熔盛重工还研发了4250箱、5100箱的集装箱船。另外,他们还进入了海洋工程领域,为中海油承建了3000米作业水深的深水起重铺管船。这是一个属于世界级水平的高附加值领域。
  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的环境中,熔盛重工手持订单却不断攀升,现已跃居世界船界排名第五,在中国排名第一。
  一个西方船东曾这样评价陈强和他的企业,他对陈强说:一年以前,你很有名气,一年以后,熔盛很有名气,如皋很有名气。一次,韩国来了一些造船界的人士,问陈强:你是不是想成为世界第一?陈强含蓄地回答:我还没有想过,现在我要好好想想了。还有一个瓦锡兰的中国区总裁访问熔盛重工,羡慕地说,你的企业比韩国的现代重工都要大。陈强回答:没那么大吧?一个月后,这位总裁又来了,告诉他:我去现代测量过了,你的企业确实比它大。这个总裁后来成为熔盛重工的高级顾问,他认为熔盛几年之后,会成为世界级的造船大企业。2009年10月28日,一位韩国现代重工的创业元老参观熔盛重工后,他敬佩地对陈强说:你们熔盛重工创立至今的4年完成了相当于现代重工创立之初15年的历程。
  陈强的业绩,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他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创新创优人才,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亲手为他颁发100万元人民币奖金,继而,他又当选为江苏省党代表。2009年初,**总理到江苏视察,陈强代表江苏造船业向**总理汇报工作,这是他一生重要的经历。他向总理提出几点建议,总理很认真地听并记了下来。总理问他,你的订单接到了吗?他回答,订单已经接到2012年了。
  相传,挪威市场上,活着的沙丁鱼价格远远高于死去的沙丁鱼价格,这让渔民想方设法让自己捕捞的沙丁鱼活着回港,然而大多数沙丁鱼还是在途中窒息而死。但曾经有一条船,总是能够带着满船活着的沙丁鱼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秘密,直到这个船长去世,这一引人不断猜测的秘密才被揭开真相。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一条以鱼为食的鲇鱼,沙丁鱼见到鲇鱼之后,四处躲避逃生,危机中激发了沙丁鱼的生命活力,使它们能够活着回到渔港。
  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全世界70%是海洋,这几年,全球的船舶需求一直在7000万—8000万载重吨,最低谷是4000万吨。现在,中国造船业生产水平越来越高,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比例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韩国,或者说,已经很接近韩国的水平了。以前,日本占世界市场份额30%以上的时候,中国仅仅占4%。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预测,2015年,中国将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振兴民族造船工业梦想的实现近在咫尺。
  陈强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造船高管,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认为,自己近年来一直研究效率,他带的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方面也在紧紧围绕效率,他经常将学生带到船厂指导学习。国外大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教授大都富有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学以致用的杰出人才。同时,陈强也在教学中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提升,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具有帮助,也不断锤炼他的科技敏感力。
  一位熟悉造船业的领导曾对陈强说,熔盛重工已在中国造船界产生了“鲇鱼效应”。但愿陈强旺盛的创造力能够激活中国造船业的巨大潜能!
  曾经静静的长青沙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崛起一座规模宏大的造船厂,从前的芦苇荡已经被巨大的船坞、高高矗立的龙门吊以及正在建造的巨轮所替代,整洁的厂区,一个个排列整齐的车间,点点焊花映照着不眠之夜,浩瀚的星空之下,长江日夜奔流,它携带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时代信息,以无数波涛载着灿烂星光,奔腾入海。
  陈强的船梦,一个东方民族的船梦,在远方汇聚。
原载于《十月》2010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9 23:33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