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43|回复: 4
收起左侧

转贴:海洋石油941建造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4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新加坡
这篇文章在我信箱里躺了很久,我看了一下,内容不作评论,不过明显是作宣传用的,文笔跟某报社记者一样,谈不上文采。
或许有人已经读过,贴在这里,大家各取所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大连船舶重工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41”建造纪实
  2006年5月31日,一个必将被载入中国造船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国内造船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大连船舶重工,中国第一座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41”(JU2000)在这里签字交工。它就像一个浮在海面上的岛屿,三条桩腿高耸入云,英姿飒爽。这座海上“浮岛”交工后,即将离开香炉礁湾,踏上征程,驶向中国深海探“宝”。
  竞标无悬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油价上涨,沉寂了十几年的海洋工程市场变得炙手可热,海上钻井设备成了抢手货。
  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意欲在国内招标建造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
  这是历史赋予国内造船厂的一次难得机遇,国内各大船厂跃跃欲试,谁抓住机遇,谁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领先一步。
  公司义无反顾地选择参与投标竞争。
  勇气源于实力。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司曾先后建造了我国第一座30米自升式钻井平台,为美国建造了4座100英尺大脚Ⅲ型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生产模块等海洋工程。九十年代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公司敏锐地预见到,必须摆脱单一船舶产品结构对公司经济效益的影响,全面进军海洋工程市场。经过近7年的市场开发,形成造船和海洋工程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先后为美国菲利普斯公司建造了两座生活模块;为挪威OCEAN RIG ASA公司建造了四座BINGO9000系列半潜式钻井平台;我国船厂首次建造的大吨位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第一次真正按照国际海洋工程惯例,承接到我国第一个国际海洋工程项目———150万桶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的设计和建造合同。公司在国内海洋工程领域独占鳌头。
  2003年5月,招标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船东陆续到国内各大船厂摸底调研。
  5月19日,公司派技术人员与船东交流基本设计,当第一次看到图纸,他们深知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光看数字就让人惊讶,它全部实现自动控制,最大钻井深度达9150米;钻台可前后左右移动,一次定位最多能钻30多口井;可在122米水深钻井作业,而我国目前作业水深最深的一座仅为80米。凭借以往海洋工程的改装、建造经验,他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调研结束后,船东发函感谢公司提出的改进意见,并表示对公司参加竞标有信心。
  中船重工集团一直关注着招标进展情况,总经理李长印特意发来了“务求必得”的批示。公司总经理孙波提出,承接JU2000是公司打入钻井平台建造市场的“试金石”。
  开弓没有回头箭。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无疑是一条捷径。公司派出一批技术人员,踏出国门,到有过类似建造经验的新加坡PPL公司学习考察。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国内的竞标对手。
  2003年9月,新加坡PPL公司来中国各大船厂实地考察,婉转地透露要选择一家有经验、有建造能力的船厂合作,因此能与PPL公司合作成为各船厂竞标成功的敲门砖。
  机遇只垂青“藏器于身”的人。同年10月,新加坡PPL公司再次来到中国,他们把橄榄枝抛向了大连船舶重工,这次合作使胜利的砝码已倾向了公司。
  2004年3月15日,公司在参加竞标的三家船厂中,以绝对优势获得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合同。
  同年3月29日,人民大会堂。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中国第一座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合同签字仪式。该平台是国内首座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水深最深的钻井平台,国内媒体称“大连船舶重工此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实现“零”突破
  竞标成功的喜悦很快被巨大的压力所代替。
  该项目的设计、采办、建造、管理等全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借鉴。
  总经理孙波发出号召:要举全公司之力,建造JU2000。
  公司成立了以海工部为主体,从生产管理部、船研所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有30多人组成的JU2000项目组。
  万事开头难。设计是第一道关口。
  公司虽然有过维修和改装、建造经验,但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是从无到有的新跨越。
  拥有JU2000型钻井平台基本设计专利权的美国某公司自信没有设计建造经验的大连船舶重工一定会请他们参与详细设计,所以基本设计范围窄,深度不够,一门心思在详细设计上大赚一把。
  2004年3月,美国某公司项目经理来到刚刚中标的公司,与设计部门澄清基本设计中的问题时,表达了想承担详细设计的愿望。不久,美国方面发函正式提出要参与详细设计,称公司会“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该船的设计工作。”时隔三个月,该公司总裁和项目组经理主动来公司洽谈有关参与详细设计事宜。
  但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公司婉转拒绝了这一合作意向。参加谈判的技术人员提起这事至今仍感扬眉吐气:“当我们表示有能力独立承担详细设计,美国总裁非常失望,也非常吃惊,怎么也不相信此行会两手空空。”
  置之死地而后生。公司就是要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做一名勇敢的弄潮儿。
  船研所抽调了七八十人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室、攻关组。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造船精英研究起钻井平台俨然成了门外汉,看着图纸上的英语单词翻译后直想发笑,鼠洞、猫道、猴台、狗屋等等,笑过之后开始发懵,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们从“零”开始,向书本学、向前辈请教、向船东请教,消化基本设计图纸……
  接踵而来的困难让人寸步难行。
  整体布置难,平台尺度只有VLCC的1/4,但电缆的用量却是VLCC的两倍,管线的长度相当于VLCC,在管系、电缆和通风管线的布置上简直是“寸土必争”,而且要细致准确,任何一处小修改,都可能引起大变动;高压管系设计难,有的高压系统设计压力最高可达1万多个大气压,相当于1万多米深的海底压力,一旦有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对管线的设计要求自然高;多家协调难,要同时满足美国船级社和中国船级社的要求,仅送审图纸就需19份,常常出现两个船级社、船东、船厂四家协调的局面,导致设计周期延长和工作量增加;设备资料提供晚,直接影响设计进展等等。
  但船研所积极采取措施,严肃计划考核,加强与船东、船检的沟通,组织人员对说明书和规范规则进行清理,避免设备漏订、设计漏项、设计错误……
  经过各专业的团结协作,终于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准备也并行开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2004年9月1日,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在分段制造二部钢料加工厂房开工建造。
  产品从合同签订到开工建造,只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打破了韩国、新加坡同类型船一年的纪录。
  攻破焊接关
  在项目组的大力协调下,各单位通力合作,相继攻克了升降机构、平台、悬臂梁等的工艺、技术难关,许多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钻井平台大量采用高强度钢,尤其是桩腿材料,目前国内还不能生产这种材料,按国内通常施工标准,这种材料是根本不能焊接的。然而对于JU2000来说,不但要焊接这种材料,而且要焊近178毫米厚的超高强度钢板,难度可想而知。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走自主创新之路。焊接室技术人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在桩腿部分第一批500多个冲击试验宣告失败后,他们吸取教训,对116项焊接工艺评定的每一项反复做了抗拉、抗疲劳等各种性能试验,经过了一年多上千次的实验、分析,成功解决这类钢板的焊接、探伤等一系列的工艺和建造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理论上的可行性还需实践检验,挑选高水平的焊工成了当务之急。三个桩腿上岗焊工必须具备6GR焊工证,公司用近半年时间组织200多名人员参加培训,最终有98名焊工过关斩将,经船东、两个船级社的最终认可,获得6GR焊工证。
  2005年3月27日,要进行第一根齿条对接。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次实力的验证,公司到底能不能焊接这种特殊钢板,成败在此一举。
  二工场H3船台施工棚,船东、美国船级社、中国船级社、项目组等70多人来到现场。
  由于材料是进口的,特别“金贵”,根本没有余料可供焊工练习,首批亮相的4名焊工还是第一次真刀真枪上阵。他们深知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实战。
  只见焊花飞溅,弧光闪烁,在场的人不顾刺眼的弧光,恨不能立刻探个究竟。
  经过连续施焊、保温、冷却……
  三天焦急的等待后,3月31日下午,原班人马又齐刷刷地来到现场,3个获得美国船级社专业检验证的检验人员使用不同灵敏度的探头进行仔细的探伤检查,最终检验结果探伤合格率100%。
  现场一片掌声、叫好声。
  公司依靠自主创新,打破了国内超高强度钢通常不可焊的神话。
  高空接桩腿
  钻井平台要在海上能经受台风等恶劣海况的考验,全靠三条桩腿的支撑,桩腿建造难度可见一斑。
  2005年11月30日,钻井平台按计划出坞。受龙门吊高度限制,桩腿部分在坞内只能合拢99米,其余3节必须到坞外对接合拢。要么把钻井平台拖到深海区域对接,要么因地制宜在厂区内解决。附近没有深海区域,只能选择后一种方案。船研所、项目组、海工部等有关单位精心策划,提出了大胆设想,通过升船完成167米的桩腿坞外接长施工方案。但这个方案风险大,在距地面100米以上的高空接长桩腿,谈何容易?由于甲板空间有限,桩腿吊到平台后,重心全部在主船体外侧,如何保证工装的强度?如何把200吨桩腿分段运上去?如何保证对接安装精度?如何保证安全?一系列难题等待破解。
  机遇与风险并存,成功永远属于大智大勇者。
  设计人员和建造人员经过一年多努力,设计了好几套方案,经过多次论证、修改、计算,最终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工装设计过程中,攻关队员多次深入现场考察,底稿改动了十几遍,历时4个月,最后形成了50多页的设计图纸,并聘请了专家进行有限元分析,最终使几百吨重的桩腿拖移工装架既满足了搭载桩腿的需要,又满足了桩腿拖移、定位、焊接各过程施工与安全的需要。
  2006年2月12日,第一次升船,所有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单是在这无遮无栏的百米高的钻井平台上站一下,就够让人心惊肉跳的,还要把重约200吨的桩腿分段运上去,再进行高空对接。这对登高作业的施工人员的心理素质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他们把三个桩腿分段固定后,利用齿轮机构把分段升空,只见90人分成三组,站在一人宽的探出主船体外侧的工装通道上,摆开了拔河的阵势,有人挥臂喊号子,三组比赛看谁“拔”得又快又稳,连续“拔”了8个小时才把三段桩腿拉上平台,有的工人累得连吃三份盒饭。
  由于焊接要求高,开焊就不能停下。不管刮风下雪,要求焊工24小时持续焊接。他们小心翼翼地爬上离平台20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在用篷布搭起1平方米刚够容身的小棚子里一呆就是20多个小时。夜晚,周围万籁俱寂,只有微弱的灯光、黑黢黢的海水、电焊的声音陪伴着他们。饿了,吃一口早已凉透的饭就算休息。焊接温度按要求保持近二百度,焊工的脸烤得直流汗,可后背却要经受刺骨的寒风的侵袭。有的焊工最多连续干了20个小时,干完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后背冻得麻木了。许多焊工眼睛被弧光刺得红肿,手被烫伤、烧伤,衣服已变得千疮百孔……
  配合施工的各工种作业人员克服大风和低温天气的影响,连续数天在现场,为桩腿的顺利拖移、对接精度和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平台上昼夜不眠,平台下寝食不安。
  风骤起,项目组成员的心也跟着一阵紧似一阵。桩腿的安全、升在空中的平台的安全、施工人员的安全都让他们牵肠挂肚。
  那一时节,100多米高的平台天天灯火通明,为大连的夜景平添了几分秀色。
  2月26日,第5节桩腿提前5天对接成功。兴奋的施工人员才发现高空的景色简直美不胜收,陆地隐没在白云中,身边白云如絮、伸手可及,头顶艳阳高照。
  接下来两节桩腿越接越快,离地面也越来越高。
  3月初的一天,大连一市民告知某媒体发现市内空中有一不明高大建筑物,疑似海市蜃楼,经核实,原来是钻井平台“惹的祸”。
  3月26日,高空桩腿对接成功。在升船接桩腿施工中,由于策划到位,定位、焊接质量过硬,生产组织到位,工期比计划提前了60%以上。经检验,焊接质量探伤合格率100%。项目组、船东、船检100多人全都涌到平台,大家举起了香槟,欢庆胜利。
  良好的焊接质量,高超的建造技术,赢得了一片赞扬声。连美国船级社驻中国地区首席代表王康美都忍不住频频点头:桩腿建造得太完美了。
  坞外桩腿接长,公司在国内海洋工程产品建造史上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闯过一道道难关的建造者更加信心百倍,各项工作渐入佳境,在设备、系统调试中,没有现成的调试组,建造人员此时摇身一变成了调试人员。他们提前进行调试准备工作,集思广益,找出在调试中可能会遇到困难的设备系统,与船东一起研究,与设备系统厂家取得联系,降低调试的难度。出坞后,项目组与船东提前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保证升船接桩腿与设备、系统调试同步进行,抢回了按计划在空中桩腿接长时期,调试将全面停工的三个月。在顺利完成悬臂梁称重试验、滑动试验和负荷试验三大试验后,实验人员放弃了在船上使用压载水的老方法,利用移动悬臂梁的方式来进行倾斜试验……
  5月8日,钻井平台具备完工状态。
  美国船级社验船师吴晨曦作为指导专家见证了钻井平台的整个建造过程,他给予公司高度评价,建造速度和质量超乎想象。
  置身一百多米的钻井平台,凭海临风,建造者回想起迎风斗浪的日日夜夜,为亲手创造了这个奇迹而深感骄傲。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了,但仍然不顾高龄经常到现场指导;还有的在建造过程中办理退休手续,但他们心里上丝毫没受任何影响,听从公司的召唤,依然奔波在现场;一大批30、40岁的中坚力量,日夜奔波在现场;还有刚刚毕业、以厂为家的大中专毕业生等……
  参与施工的一大批外协队在与项目组同舟共济的日日夜夜里,早已融入了大连船舶重工。他们会自豪地说,我是大连船舶重工的一员。
  就凭着这种极强的团队精神,公司创造了造船史上的奇迹:中国造船史册又增添了一个“第一”,中国石油人第一次可以站在自己建造的钻井平台从浅海走向深海探“宝”。
  由于JU2000的成功建造,为公司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续签了1座平台的建造合同之后,公司作为总承包商,同美国诺贝尔公司签定了2座同类型钻井平台的建造合同。今年初,公司与美国诺贝尔公司签订了国内第一座深海半潜平台“大陆架六号”续建项目合同。“大陆架六号”(Noble Dave Beard)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可以在水深1万英尺水域作业,最大钻探深度可达到3.5万英尺。
  公司正向海洋工程领域的尖端领域进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4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学习了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4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来个图啊,光说不干巴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大连船舶重工这方面在国内还是比较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13 12:10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