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员工
- UID
- 113516
- 积分
- 54
- 金币
-
- 活跃
-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10-10-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11-8-3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有幸在Brian Chang先生面前晃过几年。有些感想,分享一下:
1、Brian Chang先生从1994~1995年在中国寻求发展,1997年控股当时几乎仅仅能够建造小型拖轮的烟台造船厂,其魄力是值得钦佩的;
2、Brian Chang先生从下车伊始就专注于海工,这在当时国际大环境的背景下来看,不得不说他是为了追求梦想而来的,因为那个时候海工还没有看到任何的希望,造船也不是很景气,国内对现代海工的了解也几乎是零;可以说他为了这个梦想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每天工作20小时,每周工作7天,几乎难以想象;
3、新加坡的管理理念与中国的管理理念区别很大,新加坡是比较粗放的管理,以业绩为导向、敬业,平均来说每一个人的个人能力都非常的强,但国内则不同:大国饭,不敬业,总体专业技能低,这就导致了细节管理上的疏漏。为了解决这个疏漏,在2006年的时候请了韩国人来管理,韩国人是以精细管理而著名的,一个习惯了粗放管理的团队一下子想就扭转过来其难度是很大的。学习新加坡管理模式与学习韩国管理模式的失败,应该给国内同行也敲醒警钟:从自身特点来找原因从而找出合理的管理方法与体系才是重点。
4、由于细节管理上的问题,尤其是由于来福士是国内率先开始高端海工产品的公司,造成了国内其他计划进入海工的公司与集团到来福士去大肆挖人,现在在南通、大连的一些海工企业,来福士的人的比例是很大的。很多人调侃来福士为“来福士大学”。好事坏事不去评价,但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陋习:不去下力气培育自己的力量,而是通过仿造、挖墙脚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事实上恰恰是制约了创新与发展。
5、关于回头客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中低层管理的问题为主:Brian chang先生在几乎没有业绩的情况下拿到项目,肯定在价格和周期方面要作出一些牺牲和承诺的,一方面细节管理不好,一方面自身能力不足而不自知,如何保障按时交付?不能保障就很难有回头客。
6、关于中集收购:Brian Chang先生今年大概是68岁了吧,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来继续管理下去了,卖出股份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中集收购后是希望来福士的管理能够软着陆的,但通过了新加坡式管理模式及韩国管理模式的尝试之后,管理体系的混乱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不采取一些手段来调整管理的。尤其是北方城市的关系网要比南方复杂,在来福士中通过人际关系进入的人很多,其中大部分出工不出力,或者专业不对口,管理上难度大,效率上非常低,清理起来投鼠忌器。可是企业不是福利院,中集集团又是非常关注创收的,不可能放任这种情况下去的。我一直不认为来福士会有问题,我也是在那里成长起来的,从内心里希望它一直都好。
7、据说Brian Chang先生现在是副董事长,不再直接参与具体管理了,80%以上的时间在周游列国寻求订单,其实也是很辛苦的事情,真诚的希望尽快有所突破,老先生也可以歇一歇。
8、关于赚钱:投资就是为了赚钱的,Brian Chang先生作为资本家,合理合法的赚钱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他在来福士孜孜不倦的发展海工,恐怕中国的海工目前依旧是空白。通过挪威方面的朋友获知COSL的第一个平台(好象叫Poineer的)在北海已经获得了挪威海域的准许营运的许可,挪威方面对改平台的质量非常满意,这应该是Brian Chang先生送给中国的一个大礼:从此以后Made in China不再是廉价、低质量的代名词。
9、培育技术能力:Brian Chang先生一直非常关注技术能力培育,在1999年的时候,为了吸引大学生加班学习,每人每小时给6块钱,并且明确说明:加班的时候学习就好。可是又被中国特色了:很少几个人真的在学习,打完麻将再补个打卡记录已经是非常敬业的了,大多数时间是安排一个人值班,下班的时候批量打卡。不过即便是这样,来福士还是培养出很多人才,不仅为来福士也为中国的海工企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海工的发展。
Brian Chang这个人率直固执,为成大事不拘一格。他为了一个海工的梦想在中国忙活了十五年,其中艰辛不是我这个打工的人可以理解的。
人无完人,但我一直认为在中国海工的历史上,Brian Chang先生毕竟会是重要的一笔。
以上,有感而发,有兴趣的看看,没兴趣的不要乱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