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工市场风光无限好 只是险峰高 | 发布时间:2011-03-17 09:30:57 | 来源:中国水运报 | 作者:
| |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热带动了海工市场的又一轮热潮,越来越多的国内造船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试图在这一利润庞大的“蓝海”市场抢占先机。
据统计,2009~2013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2712亿美元,比前5年的1914亿美元增长了42%。就我国来说,“十二五”期间,用于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投入将达2500亿元至3000亿元。
面对这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国内造船企业当然不希望输在“起跑线”上。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近期出炉的“2010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目前两大造船集团、外高桥等,乃至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均已涉足海工制造领域,地方造船企业也争先恐后打造海工造船基地。但是,理想与现实间布满了沟壑,如何跨越这些阻碍,还需要造船企业冷却一下高涨的热情,思考思考解决之道。
海工领域——看上去一切都很诱人
截至今年2月中旬,全球海工方面的新订单总值超过120亿美元,其中包括12艘钻井船,11座钻井平台和海上装置以及FSO。这个数字已是去年海工方面新订单的总和,而且新的订单仍在增加。
海工装备领域的火爆源于世界范围内深海油气开发的加速以及投入的剧增。这让国内敏锐的船企看到了新的方向。2月28日,中国民营企业龙头——熔盛重工集团与美国船级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加强海洋工程与船舶制造的研发、设计、市场、培训等方面的合作。9个月前,熔盛重工在其江苏如皋基地顺利出坞了亚洲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它表示海洋工程已成为熔盛重工重点发展的方向。
建造海工装备的庞大利润自不必赘述,无论是绝对价值还是利润比都远高于普通造船。根据韩国船企的公开数据,生产海工装备的毛利率基本都在30%左右。这直接点燃了造船企业的追捧热情。业内人士分析,进军海工装备领域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利润,但这并不是全部。就目前的行业环境来看,转型已成为各大船企强调的重点,因为海工装备产品是不折不扣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符合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较发达的造船省市都已开始了在海工装备建造市场的布局。南通作为国家认定的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当仁不让地走在前列。2月28日,南通港启海港区宏华海工、爱德华重工、蓝岛来福士海工等三个海工项目使用港口岸线获得批准。以熔盛为代表,南通预备在“十二五”期间向海工制造业全面转型。此外,山东青岛近期提出要打造世界级海工装备建造基地,辽宁盘锦则表态要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打造千亿级的海工产业集群。
技术滞后——蛋糕美味也难以入口
技术将是船企面临的第一道坎。“海工装备建造不缺市场,但这个高门槛的领域不是谁都跨得进。”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这样评价,“海工装备中最受瞩目的平台类产品每一个都需要根据所处的海洋地质情况、油气状况等‘量身打造’,因此这类产品不可能大批量生产,都是单个产品通过招投标进行选择,有成熟的设计经验和丰富的制造业绩是业主考虑的主要方面。”
据了解,就亚洲来看,日韩及新加坡在海工装备领域占了主导地位,在今年海工装备订单上,日韩就是最大的赢家。韩国的三星重工是建造过最多钻井船的企业,目前也拥有最多的钻井船手持订单。大宇造船海洋建造过最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新建和固定平台建造也是它的优势领域。现代重工则是FPSO新建领域的领导者。
张广钦分析说,目前平台市场的格局,欧美公司仍然是海工装备市场领头雁,如总体设计以及关键核心配套技术,像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水下生产作业系统、单点系泊系统等。根据公开的国内各大企业的海工产品的主攻方向及产品规划统计,大部分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铺管船等领域。而这些产品确切的说就是海洋钢结构制造,相对处于价值链低端。
技术的提升需要人才支撑以及研发投入。研发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而直接引进高端人才则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中远船务决定向海洋工程设备建造方向转型时,就从新加坡招聘了大约30位设计及建造方面的人才,加上国内招聘来的技术骨干,中远船务短时间内就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技术和建造团队。但直接引进人才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隐忧:无序挖人的现象充斥市场,竞争中的不良行为使企业管理变得棘手。
行业隐忧——扎堆低端将致产能过剩
既然国内造船企业在技术方面并没有优势,甚至在钻井平台等方面毫无经验,为何国内船企仍有一定数量的海工订单?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造船企业都是从低端产品进入这个市场,处于海工装备建造业的低端。就铺管船来说,在海工产品中技术含量并不算高。国内船企目前掌握着的订单大部分都是海工辅助船和工程船订单。
除了技术上的滞后造成的产品在低端聚集,我国海工装备配套设备本土化程度过低也将会使船企在海工市场“望利兴叹”——每年有七成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
记者了解到,就海上钻井平台来说,仅钻井模块的价值就占到了总价的20%至50%,这类配套设备技术复杂,含金量高,基本上被欧美公司垄断。目前我国船舶工业缺乏这些配套的核心技术,使得我们承接的许多任务还停留在钢结构阶段。
工信部装备产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曾指出,如果不解决配套问题,“船壳工业”现象将在海工装备制造业领域重演。海工市场本身不缺市场,但是由于技术所限,产品过分集中在一些细分领域,局部产品过剩难免。
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大型造船企业向海工领域转型,利用已有的船坞、船台,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加强研发方面的投入都值得鼓励。但如果在目前造船能力仍然饱和的情况下,一些没有涉足过这方面的企业盲目扩大硬件投入,进军海工装备市场是不可取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