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龙船上狼烟又起,举目一望,四下里冒出诸多标牌,形式各异,高矮不齐,手搭凉棚细细观之,皆上书二字,赫然乃“月饼”是也。 这不免有些让人奇怪。虽说月饼是中秋节的标签,但近些年来,月饼之于中秋,差不多已经成了让人尴尬的鸡肋。小时候缺吃的,所以逢年过节,额外增加点吃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特别高兴,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过年那一大堆杂七杂八自制的零食,现在回想起来,嘴里都有甜味。然而时过境迁,天朝发展速度太快,吃的问题早已不成为问题。印象中起码十年以前,月饼这玩意就已经提不起国人的兴趣了,买的人不吃,卖的人不吃,被买的人也不吃,每年中秋,最大的噱头不是盒子里面的月饼,而是月饼外面的盒子。我很是怀疑,每年生产出来的那么多月饼,是人吃的多,还是猪吃的多。 鸡肋的月饼,这会却掀起了一片波澜,表面上看起来颇为吊诡,细细究来,却也在情理之中。中国人注重内心的情感,尤其是亲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在过年的时候体现得最明显,只要有可能,想尽一切办法都要回家去。中秋是个团圆的节日,然而对于大部分船人弟兄们来说,漂泊在外,为生计打拼,与家人团聚,虽不是不可能,却也不是那么容易。惟其如此,月饼就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象征,人不能团圆,心要团圆。吃不吃是嘴巴的问题,不重要;有没有是情感的问题,很重要。 月饼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本身又不值几个钱,自己买也不费事,干嘛弟兄们还为这么个小玩意怄东家的气呢?这或许是月饼的第二个象征意义,那就是尊重。在外漂泊的人,处于各种压力之下,内心深处或多或少会有些自卑的感觉,上至高级金领,下至普通工人,概莫能外。于是,我们需要被尊重的感觉,在过节放假的时刻,这种需求尤其强烈。一块月饼,有或没有,物质上的意义近乎于无,精神关怀的含义很大,它让我们感觉到,在过节的时候,我们没有被抛弃被遗忘,不但亲人那个“家”在惦记着我们,公司这个“家”也没有忘记我们。小时候大概都有这种感觉,同样的糖,自个去小卖店买的,和在家里干了活爹妈奖励的,肯定是后面的吃着甜。中秋节,东家发月饼,最起码在表面上告诉我们,平日的劳动与付出,是得到了理解和尊重的。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中国人看重的是“礼”背后的情,而非“礼”本身。当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对于老爷们来说,看重的是“礼”背后的那个数字标签,至于情不情的,脸都不要了,还在乎什么情吗,在乎的是情人。但文化的力量是根深蒂固的,对于大众来说,“情”依然是之于“礼”的第一要素。这几年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透不过气来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愈加渴求情感的慰籍。一句问候,一份礼物,不能帮我们解决物质的问题,却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温暖。一个公司不可能帮助员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多一点关怀,带来的是双倍的感激,随之而来的是数倍的工作热情。不错,大河有水小河满,但是反过来,小河满了大河自然也干不了。公司与员工,其实都是处在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之中,我们需要的,是互相信任互相取暖,而不是互相指责互相拆台。树倒猢狲散,对于树和猴子来说,都是悲剧。 没几天就中秋了,祝大家中秋快乐,手里都有月饼。这玩意,不一定吃它,但一定要有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