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998|回复: 43
收起左侧

风雨飘摇中的母校——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0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风雨飘摇中的母校——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

谨以此文回忆我的母校——
某教授目睹的四次院校调整

  第一次是1956年的院校调整。当时他刚从大连理工学院毕业不久,在大连理工比邻的海运学院执教。院校调整中,母校的沧桑巨变就发生在他的眼皮底下。“大连理工的造船专业尤其是内燃机专业堪称全国王牌,但为了集中力量,把大连理工学院造船系全部并入上海船舶学院。大连理工学院的造船专业成了空白,两年后重建,但主力都走了,重建谈何容易?所以直到今天大连理工的造船专业还没有恢复元气。”

  当时的G教授绝没想到,院校调整的浪潮连绵不绝断,很快就把他也卷了进去。1963年,交通部一个会议决定所属院校大调整,所有管理专业调到上海,所有港口航道专业集中到重庆,所有驾驶轮机专业集中到大连,所有造船专业集中到武汉。毕生从事造船研究的G教授奉命前往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报到。而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已经在1952全国性的院校调整中大伤筋骨,只残存三个专业;经过十年生聚,刚刚恢复生机,从三个专业发展到十一个专业,第二波院校调整又给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当头一棒,十一个专业只剩下四个专业。

  对这两次院校调整,G教授有一肚皮的意见。“历史上的院校调整都是错误的”,现在想起来,他仍然不免激动:“学科传统往往是一夜之间就断裂了,学科生态往往是一夜之间就打乱了,伤筋动骨。”

  虽然一肚皮意见,但G教授毫无办法。谁让他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呢?人微言轻,对院校调整怎么不满也只有服从的份。再过了二十来年,情形终于有很大改观?D?D他成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院长,据说是跻身决策层了。但纵然如此,还是只有服从的份:1992年他任期期满,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上级领导刚宣布他从院长位置上退下来,接着便宣布了一个在他是闻所未闻的消息:武汉水运学院与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这次合并倒不是坏事,我不反对。可上级做出这个决策时,我毕竟还是当事一方的行政负责人啊,这么大的事,怎么宣布之前就不跟我通个气呢?”G教授一脸无奈地回忆说。

  因为有了这么丰富的履历,所以,当世纪之交又一波大规模的合并浪潮扑面而来时,当举国舆论为此沸沸扬扬之时,G教授反倒是一派平静?D?D他再清楚不过,和以往所有院校调整一样,这次合并是典型的政府行为;也就因此,这次合并是不可阻挡的,说什么都没有用。事实的确如此。合并**中,曾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校长到主管部门抗议,说他不能盲从,因为他要对全校一万多师生的命运负责。主管**听了冷冷一笑:“嘿嘿,谁要你对他们负责?过不久你就不是校长了,就回家抱孙子了,还对他们负什么责?”

  “大势所趋,争论已经没有意义。所以当时我们关心的不是要不要合,而是合以后怎么办。”G教授认为自己的这番盘算很精明:“包办婚姻未必不能产生爱情。可以先结婚后恋爱嘛。既然大局不可改变,那么我们思考的重点,就只能是如何在顺应大局的同时,趋利避害,减少损失。”

  但是,侥幸没有转化为现实。生拉硬拽之下,2001年,分属于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成了武汉理工大学。但两年过去,期待中的温情遥不可及,持续的只有阵痛。
“余家头保卫战”

  最强烈的阵痛,起源于所谓“大校园规划”。
  这个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南湖地区新发展2000亩校园,按现代理念高起点规划建设新主校区。一路之隔的新主校区和鉴湖教学区按32000学生规模设计,促使学校机关、院系教学行政集中,促进学科融合与资源调整,促进马房山校区和余家头校区融合。”
  余家头是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所在地,原武汉工业大学、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则坐落于马房山。两地相距17公里。主校区马房山和余家头校区要做到步调上的整齐划一,这个空间距离无疑构成了巨大障碍,学校领导因此拟在紧邻马房山的南湖地区建设新的主校区,以“促进马房山校区和余家头校区融合。”广为流传的解释是,所谓“融合”,不过是将余家头校区以土地置换的方式迁往南湖地区。该方案问世伊始,就在武汉理工大学引起强烈争议。争议声中,一位高层领导前来视察,据武汉理工大学官方发布的报道,这位高层领导现场指示:武汉理工大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校园,满足不了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建设大校园已是十分紧迫的问题。因此,他代表主管部门决定支持这个方案。





  



    校方意图不言自明:高层的屁股坐在支持者一边,看反对者还有何话可说!但出人意料的是,高层“指示”非但激怒了反对者,余家头校区“议论纷纷,人心动荡,一片反对声。”九位老干部更是在第一时间联名致函主管部门,请求核实。
  “因为那篇报道根本不真实嘛。”余家头一位老干部愤愤地说,“学校领导在报道中塞进了他们的私货。什么‘统一的校园’,什么‘促进马房山校区和余家头校区融合’,明摆着是要消灭余家头校区。张保庆副部长怎么可能这么讲呢!其实我们听到的说法是,高层领导不但不主张消灭余家头校区,反而再三再四地强调要用好原有校区的资源,这一点报道中怎么只字不见呢?”
  “大校园方案主观上是错误的,客观上代价巨大,是不可行的。这个方案我们完全不能接受。”余家头一位老教授说。“你到武汉理工大所有校区走一走,看看哪个校区比得上余家头?这么好的校区说卖就卖,要造成多大的浪费!”







  余家头校区确实太多亮点:水光潋滟,鸟语花香。一幢幢蛋**的楼房,座南朝北地整齐排列在丛丛绿荫之中。最令人瞩目的当然还是它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武汉理工大学三个全国重点学科中的两个,即船舶工程学科和轮机工程学科,均在余家头校区;据称,“在一所与船有关的大学能同时拥有这两个重点学科,在全中国是唯一的。”其它部级重点学科更所在多有。余家头校区还拥有一系列重要的大型实验室,有的是国内大学独有,有的为其它重点大学所不齐备。例如:全国唯一的深浅两用大型拖曳船模试验水池;全国最早最先进的用于检测动力机械磨损的铁谱实验室,自己研制成功的、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轮机管理模拟器等等。余家头校区图书馆则是武汉理工大学最大规模也最现代化的图书馆。如此雄厚的基础设施,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是国家财政几十年投入的结果。倘若真的弃而不用,的确令人扼腕。







  “余家头的基础设施比哪个校区的基础设施都要扎实。只需把建设新校区的二十多个亿拿出来五分之一,甚至更少些,也可以使这些设施更新换代,再上一层楼。不仅现有的重点学科可以保持发展势头,象航海技术、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有相当水平的学科也有望成为全国重点学科。放着金碗不要,偏要丢了金碗花更多的钱再造一个普普通通的碗,这种做法让人难以理解。”老教授困惑地说。












  实施大校园方案需要投入竟达二十多亿之巨,这是余家头教职工难以释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份材料就指出:“如此巨大的资金要在几年之内筹集,除了集中学校本身自有的财力(学校现已在银行贷款2-3亿)和卖掉几块孤立的小校区外,主要靠银行大宗贷款来解决。学校不是盈利单位,巨大债务靠什么收入去还?其后果必然是从当前起在若干年之内,国家银行多了一笔呆帐,全校学科建设的投入大大减少,原有学科优势受到严重威胁,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也将受到重大的影响。”





  如此复杂的格局,注定了马房山和余家头之间,不可能就大校园问题达成共识。高层领导表态支持大校园的报道因此只会火上加油。
分权乎?集权乎?

  “余家头保卫战”看起来只是校区选址之争,背后隐藏着的却是管理体制之争,实则是合并之痛,是体制摩擦之痛。
  2002年4月,教育部某**有过一个公开讲话:“组建巨型大学,我们应该极其慎重,我本人不太赞成骤然组建太多巨型大学,因为我们还没有管理巨型大学的足够经验,管理好巨型大学在我国还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不仅有学校管理的问题还有社会环境改善的问题。”
  新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恰恰就是“骤然组建”的巨型大学。该校在校全日制学生多达42000余人,分布于多个校区;办学规模骤然扩张、学科专业门类骤然增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骤然加码,组织系统极其混沌。而如某**所言,“我们还没有管理巨型大学的足够经验”,可资借用的都是传统的管理单一校区的经验。因此,传统的管理单一校区的经验自然而然地被完整移植到新的巨型大学。主管部门为此再三强调:“一旦合并就必须一步到位,宣布合并后必须做到一个班子、一套机构、一套制度、一个财务、一个发展规划,实现人、财、物、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五统一’。”
  学校生态天翻地覆,管理模式却一成不变,其间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可想而知。一位前校领导告诉记者:
  “新班子上来就要五统一,原来的机构统统撤消。我对此很不以为然。我建议他们,原有机构、干部统统不动,各自管理各自的校区;再从各校区抽调十人组成全校领导机构。各校区原有的问题、矛盾仍然由各校区自行处理,自行消化,校领导只是观察、比较、协调,择优而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超脱,可以保持清醒;另一方面,也不会束缚基层的主动性、创造性。但他们不听,什么权力都要收。结果呢,权力收上来了,问题、矛盾也收上来了,问题、矛盾都集中到几个校领导的身上。有办法收权,却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这不是自讨苦吃嘛。”
  高度中央集权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比如,各校区图书馆无权自行购书,各校区医院无权自行采购药品,只能由马房山主校区集中采购,再层层分发;各校区食堂无权自行采购食品和副食品,仅管余家头食堂与附近菜场有几十年的合作关系,但现在再不能从附近菜场进货,而必须由马房山主校区饮食中心统一采购,再每天驱车17公里为余家头食堂送货。伴随着权力上交的是利益上交。比如,余家头所有食堂的利润,必须一分不差地上交马房山主校区;连余家头校区的运动员也被抽调一空?D?D余家头校区原本是水运学院,水上运动是当然的强项,水上训练设施相当完善。但合并后宁愿让余家头水上训练设施闲置,宁愿到社会上租用场地,也要把水上运动队调往主校区。只有条条没有块块,“把横向联系全部切断,对下面不放心,怕下面闹独立,不服从领导。”余家头一位后勤干部苦笑着解释说。
  集权到如此地步,结局不免荒诞。后勤工作具有地域性、快变性、突发性,因此要监控及时,反馈方便,处理快捷。也就因此,后勤工作应该贯彻属地化原则,以块为主。但属地化原则不符合“实质性融合”,不符合“五统一”;因此合并不到半年时间,以块为主就变成以条为主。跨地域跨校区管理,摊子大,战线长,千条线穿一个孔,不可避免要出现管理盲区。比如饮食中心党支部,党员分布于八个校区的二十多个食堂中,跨地二十多公里,组织生活根本无法正常开展,以致于同一个支部的党员几年来互不相识。至于饮食中心的日常业务,诸如买菜送菜,收款付款,请示汇报等等,当然更繁剧更捉襟见肘;因此有人开玩笑,说行政上不过正科级的饮食中心主任不仅要配专车,还应该配直升飞机。而饮食中心仅仅是后勤集团十多个“中心”中的一个,此外还有水电管理中心、校园管理中心、学生宿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商业服务中心、运输服务中心、建筑维修中心、通讯邮政中心……,所有这些“中心”都面临跟饮食中心同样的问题。
  指挥机关统统集中到马房山主校区,其它校区没有指挥机关,余家头校区本科生多达一万余人,加上教职工和家属,总人口近四万;好比一个集团军,却没有军长军政委,近四万人的吃喝拉撒,余家头无人总其责。负总责的人和机构,远在十七公里之外的马房山主校区。凡事要马房山拍板,而马房山鞭长莫及,管不细管不好。各校区在后勤上群龙无首、一盘散沙。高度集中导致的是高度松散,各校区实际上的后勤管理力度因之急剧减弱,后勤管理质量之急剧下降也就是必然趋势。
  这是一位博导的亲身经历:
  “就在前几天,我的实验室的供电线路突然出了问题。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合并前就很简单,走两步路到后勤处请个电工,一个小时解决问题。现在不行了,要先请示马房山,等马房山批准,等马房山划钱买电线,屁大个事弄得这么烦琐。求人不如求己,结果还是我自己掏腰包,自力更生解决了问题。”
  但管理质量之急剧下降还不是唯一恶果。另一个同样为人诟病的恶果是内部交易费用激增,从而导致管理成本激增。仅接送教职工在各校区间穿梭上班,所需交通费即高达每天一万多元,每年度高达三百多万元。其他如招待费、通讯费等等,莫不节节攀升。
  更高的管理成本,更次的管理品质,如此“性价比”令人咋舌。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合并前的时光,认为还是独立好,高度中央集权反而成了闹独立的催化剂。“合并前只给我们讲合并的优势,对合并可能引出的问题闭口不提。”一位老教授批评主管部门说,“其实很多问题本来是可以预见的。可以预见的问题偏偏要回避。现在好了,问题全出来了。”
  “今不如昔”是各方共识。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同立场则有截然不同的解释。在管理层来说,“今不如昔”只能归咎于多校区的“割据”状态,而与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毫无干系。“一个校区是福,多个校区是祸”这样的说法便在管理层中盛行一时,甚至一些相当级别的主管领导也持这种说法。既如此,要改变现状当然非拿多校区的“割据”状态开刀不可。消灭“割据”,实现“统一”,就成了管理层的头等大事。一位校领导在解释“大校园规划”的初衷时强调:武汉理工大学的发展目标是第一流大学,而第一流大学首先必须有第一流的校园。无疑,在管理层眼中,第一流的校园首先必须是“统一”的校园。“大校园规划”因此是这场“统一战争”逻辑发展的必然。
  但是,管理层的初衷并不为余家头教职工所接受。余家头一位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就尖锐地批评管理层“大校园,小家子气”。他说:
  “现在一些领导喜欢空喊口号,小农经济思想严重。他们理想的境界就是四代同堂,学校弄个大宅门,大家都在一起,有个老爷子一发话,子子孙孙都听从。这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领导个人为本。都21世纪了还抱着这样的观念,不出问题才怪。”
  一份上书更是对“一个校区是福,多个校区是祸”的权威说法表示反感,旗帜鲜明地宣称:“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上书认为,问题的根子不在多校区,问题的根子另有所在:
  “其实,当前在校区管理上的‘祸’完全是由于合并后的领导硬要把原有单校区集中管理的模式和要求,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多校区的现实中来所造成的。纵观世界各地,有许许多多校区的大学,其中不乏‘国际一流’或‘国内一流’的大学。有的多校区分布在全城各处,有的分布在好几个城市。据我们所知,许多‘国际一流’的大学都不是集中式的‘大校园’,有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校园还没有我们一个余家头校区的面积大。他们都办得好好的,为什么我们这里会成为‘祸’呢?因此,‘祸’的根源是没有放手让各地合并后的大学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采取多种模式的管理体系,而是硬要大家做到‘五个统一’、‘实质性的融合’、‘深层次的融合’等要求造成的。”
  应该“联邦制”而不是单一制,应该分权而不是高度中央集权,大校园之争终于引出了这样全新的管理思路。
  “实际上这不是新东西,早就有实践了。”余家头一位教授对记者说,“同样是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管理体制就跟我们的管理体制完全不一样。人家不搞单一制,同济医科大学在并入华中科技大学之后保持二级学院建制,人、财、物相对独立,所以同济的发展没有受到影响,现在发展势头很好。”
  这点得到同济一位前任领导的证实。“我们的经验在于不盲从,不搞无条件合并。我们的合并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保证我们同济在合并之后的自主权。因为我们合并后有自主权,所以我们受到的干扰少,仍然有大脑有灵魂有凝聚力,没有一盘散沙。正因为如此,我们同济才能在近两年异军突起,从原来在全国医学院校中排名老四老五上升到老二。”
  近两年医学院校排名老大的则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并非凑巧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跟同济一样,在合并后仍然保持相对独立的建制。同济那位前任领导断言:
  “这是一个规律。凡是合并后保持相对独立的,发展都不错;凡是搞中央集权的,都搞得一盘散沙,都发展不起来,比如一直在医学院校中排名老二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在就落在我们后面了。”
  但是,同济人并没有洋洋自得。相反,他们对自己的前景深感忧虑。倒不是他们不信任眼下的分权制,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分权制根本就没得到主管部门认可,因此不具有合法性,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罢了。但余家头教职工哪知道同济人这些细微的心理活动,对同济人只有欣羡。
  就在记者结稿时,余家头一位教授来电告知:“大校园”规划仍在紧张进行中。为筹集开发“大校园”所需资金,武汉理工大学原估价资产达二亿五千多万的三层楼校区,拟作价一亿五千万卖给某方。双方正在就此谈判。而此事并未知会广大教职工。
“合并就是几个人关起门来拍的板,铸下大错。现在不能再这么错下去了。高校决策事关全体教职工的前途和命运,为什么不能对教职工公开?”那位教授痛切地说。

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部分杰出校友:

罗清泉 (中共中央委员,湖北省省长)
朱正昌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张学正 (原广州市纪委书记,监察局局长,现广州市政协常委)
潘世建 (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余健明 (女)(汕头市政协副主席)
戴丽莉 (女)(第十屇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宋德星 (交通部水运司司长)
曾少凡 (广州船舶检验局局长)
李建红 (中国远洋集团董事长)
张富生 (中国远洋集团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第十屇全国人大代表)
孙承铬 (深圳蛇口工业区总经理
李选民 (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 潮  (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家新 (中国武汉高科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
吴 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赵庆生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副总裁)
包剑英 (山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江达明 (健力宝公司行政总裁)
李 波  (深圳鸿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孔实 (香港中侨国货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部)执行总经理)

马克骏 (美国七大道网站(7thonline.com)执行长)
顾 明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邹早建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潘春旭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物理学院副院长兼材料物理系主任)
胡以怀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轮机模拟器教研室主任,交通部“优秀科技英才”,2004年 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葛新发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竞技体育学校校长,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王 江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物流研究所所长)
游亚戈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聶超群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庞 剑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研究员)
罗 萍  (女)(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
王海平 (天津市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委会主任)

李大华 (哲学研究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所长,荣获“广州市优秀中青年社会 科学工作者”称号)
施江城 (湖北书画院院士)

朱 敏  (长江画院副院长,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李诗鹏 (资深动漫人)
焦亮梅 (女)(航海模型项目国际级裁判)
阳 光  (广东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潘文莉 (女)(湖北电台主持人)
王 晖  (中国顶级男模)

张茂华 (长江流域十大杰出青年)
曹树钦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胡社军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吕 清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发表于 2010-6-20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ai,看的也是很心酸啊.从开始就是没娘的孩子,被官瞎折腾.
希望她一路走好.
没根之物,即便出再多的杰出人士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6-20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去过,学校还不错!比俺们学校好多了!我是指整体的面积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0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身在理工余家头。无助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0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写的很现实,也写的很真切,我是这个校区船舶与海洋工程(前身就是楼主所说的船海系)的学生,在我们学生中也经常谈论合并这件事,也经常提到学校领导不公平,更没有远见,本来我们专业是优势专业,可偏偏掺进来很多与本专业无关的东西,华科的这个专业没几年,但他们领导有远见,已经将这个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院来管理,大力投入资金,现在他们大有赶超我们学校之势,以前我们这个专业出了多少在船舶行业的第一人,可现在,随着一个个老教授退休等,现在这个专业正在慢慢败落、可恨可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唉,友情伸援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如若能像华科出几个敢于远见的领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俺是马房山校区的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江门
顶!你05年的照片都有,你毕业很久了吧,这历史很熟的,我们完全没听说过,只听说过要搬校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我是08级的  在网上看见这篇文章  觉得写得很真切  就转来大家看看啊  希望有能力的校友们能改变下现在的现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舟山
支持母校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5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支持母校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5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友情支持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么喜欢内斗....

而且还发到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哎 读了四年毕业了。当时就说要迁南湖,现在还没迁,估计是不可能迁的了。还是余区好。马区我也挺熟,感觉余区适合学习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5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应给把 船相关的专业组建成新 的 船舶工程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7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去过一次,支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1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顶母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3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请问有余区船海专业已经工作的学长吗?
本人船海专业大三学生,有事请教学长
联系QQ:3120350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15 18:06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