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家滩村知青组文集——
一本下乡日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脉迹。我们的青春洒在了那片土地,我们是那
个年代的见证者。
一本下乡日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是个“一大二公”的年代,除了
口号式的豪言壮语不敢说别的,否则谁能保证该日记不成为下一个政治运动的活靶子
呢?我们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
一本下乡日记:没有事与情,只谈“拉大旗”。那是个“很斗私字一闪念”的年
代,人性都被格式化。心里想的不敢留在纸面上,日记则变成了隐形符号。今天重读
难见其实,我们是那个年代的批判者。
~~~~~~~~~~~~~~~~~~~~~~~~~~~~~~
第一篇 农村经历很有必要
1974.6.13
“不平凡的一天过去了,今天来到风林公社杨家滩大队插队落户,受到了广大贫下
中农的热烈欢迎,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更使我难忘。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刻苦改造世界观,把自己的锻炼成为坚强
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当然,前进的道路上不能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理想—
无限风光,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锻炼自己的时候到了…”。
1974.6.26
“今天割一天麦子感到挺累,手上磨起了泡。但是我们水泡的出现就证明资产阶级
顽固思想堡垒的攻破。我们将用我们的汗水来冲击一切旧的传统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
的污泥浊水,并洗尽头脑中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一点,我们是胜利了。今后将进
一步这样做,百炼成钢。我们的实践证明:无产者的切身利益就在于争取解放本阶级
的利益和加快已解放的本阶级利益的革命前进步伐。这一点我们要时刻牢记”。
拂去当时沉重的政治负担,我们在农村的经历是颇有意思的。说是“知识青年”
其实我们不光是农业知识不懂其它知识也不行。在技术队劳动时,我们对技术队骨干
杨 xx 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他地里活、场上活什么都会,生活常识又似乎什么
都懂,我们熟悉以后和他是无话不谈。他是高小毕业后曾私自到威海二中报名并考上了初
中但因家里干预没上成。记得我们漫谈时曾聊到温度计内装的什么液体我们答不上来,
因为中学没学过,杨 xx 告诉说银色的是汞(除体温计外 水银室温计不多见),我们常见红色的都
是加了颜色的酒精。我暗自责还中学生还赶不上个小学生。
从那以后我和杨 xx 的距离似乎很近还到他家里去了几次,记得杨某嫂子快人快
语待人很热情。交谈中得知其家里电灯开关不大好用自己不会整。我暗自高兴心想也
有你不行的时候。在后来的探家时我就从家里带回了多余的电线头及拉线开关并帮助
换上,杨 xx 两口子好是高兴。后来非要塞给我一点花生米等物作为答谢,我几次推
辞不掉只好接受了。
由于知青组要定期换黑板报和经常写标语,此事被技术队保管员杨 xx 得知。在
当兵儿子要迎娶新媳妇(好像是那个公社妇女主任名叫谷 xx)进门要我写一副对联。
我自知毛笔字功底很差(美术字和毛笔字毕竟不是一回事)便百般推辞说最好请学校
杨 xx 老师书写,但杨 xx 执意不肯还说新媳妇快要进门了。没法我只得硬着头皮找来
笔纸在住处方桌上写了对联。当时脑子除了“文革”语言外什么也没有(小学四年级就开
始搞文化大革命),无奈之下好像是写了“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急”两句毛主席
诗词并亲自去贴在门上。没等我离开其儿子就带着新媳妇进门了。记得新媳妇短头发圆脸,
两人都佩戴一朵红花。
那时在“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口号的鼓惑下,客观上也确实起
到了努力掌握农活技能的效果。那时庄稼地讲究四个“两手”即两手刨地、两手锄地,
两手用锨、两肩挑担。这四样我都学会了而最得心应手的是两手锄地和两肩挑担。由
于锄地和挑担时间长因此该两样也学得扎实。锄地能两手轮倒就能使全身左右肌肉得
到轮换放松不用直起腰停顿休息;两肩能轮换倒肩挑担就更是不用停下来休息了。记
得我们从技术队挑粪送到东面林业队苗圃,中间还要趟过一条小河,开始时都要在此
休息一下,后来改两肩轮换就不用了一直能挑到终点。
当时是因政治运动下乡,今天想一下如果以后大学应届毕业生能定期到农村去磨
练一番也不失为一种良策(现在的村官政策就是一种方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国家整个经济发展的进程。历史上国之传统为士、农、工、学、
商,农业排在第二位。现在的青年人如果没有“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之历练及
对国家农业现状的全面了解,将来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无助于树立严肃、严谨的人生观,
也极易产生好逸恶劳、好高骛远之劣习,这对个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篇 “麦根是集体的不能私用”—— 我的一张大字报
1974.7.16
“今天中午写黑板报后又去挑粪喂玉米身体有点累,坐在那里闭眼就睡。但这点困
难算的了什么呢?我要把到农村的情况估计比这要困难上几倍乃至十几倍,这样才能
心中有数到时候能上的去下的来…”。
1975.5.29 星期四
”我担任了五队理论辅导员心里感觉担子确实不轻,没关系,担子越压肩膀越硬。
我一定要紧紧依靠党支部和广大贫下中农,把当前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搞好,
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
1975.6.9 墙报稿——《盼丰收》
我盼丰收早向望 麦迎春风穗更香 粒粒汗粮见深情 阵阵心潮似怒江/
我盼丰收早向望 祖国建设有保障 工农生产大跃进 飞奔车轮无阻挡/
我盼丰收早向望 支援人类早解放 立志农田为革命 永做社会新闯将/
我盼丰收早向望 历史重任赋肩上 遥看革命新征途 三夏战斗要打响/
一九七四年,全国处在“批林批孔”阶段,在基层虽然阶级斗争的口号不天天喊
了,但伴随着路线斗争公与私的概念仍然十分高调。
麦收过后,紧接着就是秋玉米种植及后续的花锄保墒农活。不知什么时候另一杨
xx 到了技术队干活。我们对他也颇有好感,因为他和原杨 xx 一样几乎什么都懂,但
有些事情两人似乎意见相左。后杨某在花锄时把划拉出来的麦根收集起来准备带回家
烧火用。我们也看到觉得没有什么不对。此事不巧被同在技术队参加劳动的公社书记
周 xx 看到了,在休息时候就对我说,这此事不好,你要写张大字报批评一下。我心
里嘀咕不至于吧但周书记的话我又不能不办。至于周书记是因公私分明还是针对杨
xx 个人的历史“包袱”而言现在想来可能是后者(关于杨 xx 历史政治面貌我们当时
都不大清楚),否则不会只让一个知识青年就此事发声干预。我收工后就急匆匆将大
字报写好贴在村黑板报墙上,中心内容就是麦根也是集体的不能私用。署名:一知识
青年。
次日上午,杨 xx 面带难色在地里问我大字报是不是我写的,开始我失口否认后
来就装不下去了(因我在村里经常换黑板报写标语 算是公众人物)只好默认。杨 xx
想知道事情的原委就接着问是谁授意的,我当然不能告诉实情只能说是我个人想的,
杨 xx 苦笑说,我不信如果是你想的还用写大字报?我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后杨 xx
说你不说我也知道是谁了谈话就结束了。至于他猜中了谁我不知道。多年后得知杨
xx 被落实政策回城分在市水利系统工作,近在咫尺却没能再见面。对于当年之事我
总感有些愧疚。
第三篇 “谁持彩练当空舞”
1974.9.3 晴
”我村夜校建立,这真是一件大喜事,是我们批林批孔的一束灿烂之花。让我们更
好的在这所学校里好好学习,争取更大的成绩吧。我决心在夜校里严格遵守一切纪律,
认真读书提高理论水平,做到又红又专。
像雄鹰飞翔在蓝天,像骏马奔驰在草原。我们在农村茁壮成长,我们在红红旗下
刻苦锻炼。炼意志、炼作风、炼思想,迎着困难上,干!干!干!”
1975.3.28 通讯稿:《人换思想地换貌》 剪辑
”清晨,在杨家滩大队各条通往田间的土路上,只见一队队人马夺路而来。大车装
满土粪,马蹄声声、鞭声震震。车旁一阵萧风而过,插过一辆辆小推车满装着白沙和
绿线土急起直上,好不威风。再看驾驶员,大车上老车把式撇开衣襟胸里冒着热气;
小车手更是满头大汗,有的只穿一个汗衫。看来他们已和大地展开了一阵子大战,过
路人都称赞不绝:“真像大干的样子呵”…。
毛主席关于大学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在本村传达以后,全村立刻沸腾起来,…党
支部副书记兼团支部书记杨 xx 同志和团支部副书记、知识青年邹 xx 同志学在先、干
在前,时时给学员们上政治理论辅导课,还编写了教材供学员们参考学习。党支部书
记杨 xx 同志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联系当前的形势阐述了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
重大意义,也使学员们对无产阶级专政伟大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夜校学员、共
青团员杨 xx 同志以前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资产阶级法权观念认识不清,通过学习他
明确的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问题事关重要,如不认识清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
路还不知道,真是太危险了。…团支部副书记(实为团小组长)杨 xx 同志也感慨的
说,以前光知道干活并不知道干活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还有这样密切的联
系…。
目前,全大队亩产施肥已由往年的一万斤
猛增一倍二万斤,创造历史新纪录。第三小队
团小组成员利用一个中午发动全体青年填平
两个大猪圈。声势浩大的积肥突击运动似一股
强劲东风吹遍各处。党支部委员果业队长杨
xx 同志把自己拆旧房的海苔壁泥全部交到生
产队不要任何代价,真正起到了一个共产党员
的先锋作用。人老心红的杨 xx、杨 xx 老大爷
不顾身体劳累亲自动手把猪圈、便所泥挖尽并
亲自送交生产队。这一却都说明了什么?只能
说明无产阶级本阶级的一员时刻都在为本阶
级的彻底解放而斗争啊!一幅幅多么使人感动
的场面:田间里,第四团小组长杨 xx 同志推
车赛猛虎;第二队青年杨 xx 同志轮大镢刨地
只见银光闪闪、镢头飞舞;半边天的带头人,
第六队团小组长杨 xx 同志有一股使不完的硬
骨头精神{劲}哪里需要哪里冲,处处和男同志
比赛较量。青年先锋作用在他们身上已开出胜利的花朵…”。
注:上述通讯是准备向公社广播站投送的稿件,后因其中具体数字要落实并请示副书记、生
产大队长杨 xx 而迟迟未能定稿,此后就耽搁了。
之所以复制提供上篇文章,是因为其中涉及到诸多人和事,看到他们不知你是否还能联想
起当年更多的情景。知青组从参加村夜校开课后和村里青年接触的更广泛了。以前到
知青点去玩的多有杨 xx(小国有)杨 xx、杨 xx、威子(大名不记得)等彼此都很熟
悉。我记得在小国有家还吃过一次饭。我离开知青组时,杨 xx、杨 xx 还送了个小本
子(32k)并签名作纪念。我和杨 xx、杨 xx 三人因都上学(杨 xx 学拖拉机专业属“社
来社去”) 将来要各奔东西因此合影留念(其他二杨名字记不住)。
第四篇 惆怅中的自省
1974.9.30 晴 星期一
“同志们都放假了我留在里看门,晚上杨 xx 同志拖我到他家里吃了一次饭,饭后
谈论一些工作问题。从正面上对我进行了帮助,受到进一步的教育。来农村三个多月
我体会到:1.社会生活不是那么平坦的要闯过去;2.世界观的改造不是一句空话要实
干”。
1975.1.2 晴 星期四
“今晚杨 xx 同志来我房间和我交换一些看法及提出一些问题并提出我工作中的不
足,对我思想触及很大。我决心成绩发扬之、缺点克服之,无私无畏善于革命。
1975.1.11 雪 星期六
“今天支部叫我到大队副业刀把组干活,这是对我最大的鞭策。我一定努力工作。
工作的种类变了但改造世界观的意志不能变、向贫下中农学习的作风不能变,努力学
习毛主席著作的坚强信念则更不能变。要做到上述三不变两不脱离,第一,脱离不了
艰苦奋斗、大干苦干的革命干劲;第二,脱离不了和贫下中农的骨肉关系”。
1975.8.12 晴 星期二
“我需要一辈子在工作中能有人给我以有力的支持,我对于那种一结婚后就为了吃
饭睡觉的人而感到可怕。如果我将来有那么一个侣伴的话那真是最大的苦恼。所以现
在看来就必须要从思想和工作上的同心协力着眼于侣伴的选择”。
谈到下乡时不能不提到杨 xx,杨 xx 当时虽为公社团委副书记,但因是从村团支
部出去的并和现任团支书杨 xx 是兄弟关系,在村里工作中起到重要的的辅助职能。
在我的日记中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晚上我在组内看门,是他硬拖我到他家吃饭,
并在饭后对我的工作提出了若干意见。那时我第一次吃到了加盐水和面擀制的面条
(在小国有家也是)。又滑溜又有筋道、咬也咬不断,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吃到此类
面条了,据杨大婶讲这样的面条不好擀很费力气。第二次是村团支部在我们下乡后第
一次纳新新团员的前一天晚上,杨 xx 知我没有被纳新特意来给我“打预防针”。我甚
感意外有点被“开小灶”的感觉,一个公社团委副书记到知青点找我谈话似乎是不对
等,现在想来也颇有培养重点干部的味道。加之当时其它诸多事宜,杨 xx 对我们知
青组也付注了诸多心血,麦场上的合影也是他陪同市宣传部宁 xx 拍摄的,每次想起来感激之
情便油然而生。
由于劳动环境所限,我们知青组在村里劳动时很少接触村里女青年。但后来发生
的一件事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一日,我和戚 xx 一同被分配到副业刀柄加工点干活,我除了用车
床旋加工工序外,其它的工序如松木切割、斧子砍削、钻孔、刷漆样样都干过。加工
点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三人:杨 xx 杨 xx(小名俊亭)还有女青年玲儿(大名忘记了)。
杨 xx 以前在车床上旋刀把但因病原因改作辅工,我现在还保存着杨 xx 在车床上加工
的两个挂衣柱,当时钉在墙上显得特别神气。这样车床上就只有杨 xx 和玲儿在旋活。
我们三人有时在车床前砍刀把有时再干其它的。当时只有杨 xx 已婚(小孩多大记不
得)玲儿应该比我小几岁。
玲儿没有我高也不苗条,但显现出农村姑娘那种粗胳膊粗腿的壮实美。白净大脸,
面相不算姣好但有一双近似丹凤眼的眼神使人看了过目不忘。玲儿总是被动说话也从
未和我单独说过话。杨 xx 性格开朗,村演戏时他扮演杨子荣。说笑话时总能设局拿
我们开涮。
那天不知戚 xx 干什么去了不在场。也不知什么话由聊到玲儿的辫子上(好像是
说杨白劳给喜儿编辫子之类已记不得了),说玲儿的辫子又粗又亮从来也没让男人编
过,杨 xx 说我你就不敢给她编一下。我怕怯场就硬撑了说那有什么不敢的权当演戏
嘛!话说出我暗自喜,反正玲儿也不敢叫我给她编。玲儿这时也不回应仍然继续在旋
着刀把。
看看玲儿没了反应,杨xx又开始用激将法一会一句向外撩。什么村里的女青年都
是些“熊蛋包”啦、让知识青年给震住了等等。话刚说几句只见玲儿“嗵的”一声把
刀具往车床上一扔就直径走到我的面前,一转身就坐到我怀前说:“这有什么不敢的,
你编吧”!我毫无准备暗叫天哪,真来了!事已至此我除了迎上去也无它法。并暗自
打气反正日记中写了要与贫下中农保持骨肉关系,玲儿也应属贫下中农这不算什么。
我就鹦鹉学舌的把她的辫子打开,并将辫子外边的头发按原样捋了捋重新编了起来。
玲儿这时并不害怕和杨某东扯西扯的聊了起来(此时她心里是忐忑还是惬意我猜不
出)。我边编边想这下坏了,如果玲儿接着向我示好我何言以对。因为农村婚龄都早,
在下乡时我已有心理准备,就是天塌下来也不能和村里女青年处朋友,事关前途呀!
一念间辫子编完了我故作镇定状说,玲儿,看看怎么样!她用手摸了摸道,挺好的接
着又去车床旋活了。事过之后一切照旧,几天后玲儿也没见什么动静,我才一个石头
落了地,唉!多虑了。
在农村虽因前途未卜心情不免惆怅,但白天晚上各种事情甚多,一忙活全都忘了
一时间倒也愉悦。
下乡后至八三年我成婚时间已过去九年,结婚前每当和人谈起婚配问题时不免被
时常问起,下乡时组内那么多女青年为什么没有喜结连理,对此我都是苦笑不答。
下乡时我自感很成熟,对婚姻一事也早有很现实的想法。由于自己家庭条件(父
母均无退休金且年事已高)所限,想日后靠他人介绍女朋友成功的几率恐怕少之又少,
因此我极力向往能在知青组处女朋友以消除因家庭条件不对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
看来,知青组七个女青年除苗 xx 已有主、邹 xx 身高龄大、王 xx 性情等我不看好外,
其他四人都在考虑之内。为此在每次探家为其捎东西之际,我也细心观察该四父母对
我的印象。可想法终究是想法,我站在对方父母角度看我的条件我想即使其女儿同意
他们也不会同意。戚 xx 可能有 50%的概率(双方父母彼此熟悉、年龄相仿但戚父有
退休金),其他三家我估计概率为零。况且如果你优秀女的会主动向你示好,而男追
女本身概率最大也就 50%,因此一厢情愿之事不会有好的结局。可心里的愿望似乎又
难以抚平,这种纠结、彷徨之情一直揣摩到八〇年前后,最终我放弃了我的美好愿望,
此也避免了吃闭门羹后再见面的尴尬。
日后婚配经历也证实了我先前想法的准确性,现妻子不时戏谑我说,我是看你有
一柜的书才下决心跟你的(因为当时母亲已不在了,家里不免冷锅清灶之感)否则没
戏,谁曾想一柜子书也能成就一桩婚事。
三十年后当我们为儿女谈论婚配时,也会继续将对方家庭条件当做一个重要筹码
来平衡并且是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患难显真情,盛世攀富贵是自然规律无人能破。
青春四十年,我们的社会使命画上了句号。一切又仿佛回到了从前,“东归燕从
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细细的品味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寄
托晚年,励志后者。
--------------------------------------------------------------------------2014.7.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