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不承认,对于任何年龄群体中,开阔、豁达乃至超脱平静的心境,都是一个奢侈品。但当我们重复地听到“我的路该怎么走”、 “我是该选择A还是选择B”、“我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我很想做XX,是不是要做XX就可以了?”之类的问句,再看到一些外国同龄人的文字和生活状态,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我们的环境,或者我们给这些年轻人铺就的,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径,使得他们承担了一些本不应该由这个年龄承担的东西?或者说,从 “减负”声包围却从未被实现的中小学时代走过来的他们,其实正承受着更无形的,却更沉重甚至不能自知的“负”。我想到了曾经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也许我可以用带有“东西”,或者说“somebody”这个关键字的语句,去描述我观察到的,压在这一代年轻人(也许不能狭义的称为80后)心灵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认为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第二座,非常指望别人也必须觉得你是个什么东西。
第三座,哪怕承认自己现在不是啥东西,也觉得自己以后能成为或应该称为个什么东西,并且觉得一定可以通过做一些什么特定的事情,让自己变成这个“什么东西”。
如果你对以上的概况心有戚戚焉,那么也许你和我一样,可以轻易地找到这3座大山背后的中国转轨社会下的教育痕迹。看看这几个关键字:
独生子女制度下的个人中心视角(孤立地看这个现象,不存在好与坏)。
价值观教育中习惯的单一维度思考,单一价值观教育体制内展现的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冲突,或者说脱节。我们的教育从不,或很少直面这样的现实:社会是不平等的,出身起到很重要的决定作用;社会需要各种不同角色,大多数人需要学会的不是做“什么东西”,而是习惯“不是个什么东西”,同时有尊严地享有生存权利。当然,缺乏制度和文明制约的失衡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加剧了这种社会角色定义的困难。
经历的中国教育体制影响已经成为现实,作为教育被动接受者,需要被检讨的不是自己接受了这种教育,而是身在这种教育之中却不能自知乃至自我挣脱。
三座大山,压在心灵上。
也许有一天当这代年轻人老去的时候,会反省那种被“三座大山”束缚而陷入盲动的状态,让心灵干涸的沉重代价。那么,不如让我们现在就时常灵魂出窍,在高处俯瞰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看清我们在时间长河中那个渺小的地位。也许抱怨怀才不遇者,会看到屈原的“苟余心之端直兮,故将愁苦而终穷”觉得虽现在不遇但坚信终会遇者,会见到再显赫的唐宗宋祖康熙乾隆最终都是一缕青烟。这个时候,问自己一声:你瞎折腾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