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造船带拆除整治后,复绿的长江岸线生机勃勃。 夏日的南京,骄阳似火。伫立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东部的东龙山上,却能感到丝丝凉风,向西眺望,远看天际水天一色,近观江湾草木葱茏。
15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桥林街道18.9公里的长江岸线上,最高峰时曾聚集47家大小船厂。座座船坞星罗棋布,轧钢声不绝于耳,十里造船带闻名远近。
2018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浦口区全面启动长江岸线专项整治行动,十里造船带退出历史舞台,用“江岸之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曾经的“金陵造船第一镇” 10年前被称为“浦口小上海” 地处“黄金水道”长江北岸的桥林街道2012年由桥林镇和乌江镇合并而成。其中,乌江镇由于优越的岸线资源和自然条件,本世纪初开始发展造船业。
“最先来的是南京永华船业有限公司,是进驻十里造船带的‘第一厂’。”时任乌江镇企业管理服务站副站长的林正对当时的乌江船企如数家珍:2002年初,乌江仅有3家造船厂,到2007年,随着武家嘴、永华、正屿等大企业的入驻,十里造船带已颇具声势,年产值达11.2亿元,生产的驳船、机动船出口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多个国家,乌江也被称为“金陵造船第一镇”。
“造船业成为乌江的支柱性产业,鼎盛时期占到财政收入的70%。”原乌江镇林蒲村书记告诉记者,最红火时,造船企业用工多达8000余人,当时数千村民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很多外地人拖家带口前来打工,一批做船厂生意的“小老板”和“租房户”也应运而生。
雷席荣和妻子江妍都是乌江本地人,当时都在双营造船厂上班,妻子是电焊工,雷席荣则从电焊工一路干到了小组负责人。
“那时候我们两口子一年赚10万块钱是很轻松的。” 雷席荣回忆起当时的景象,“你都不知道那时候我们镇上有多繁华,网吧、电影院应有尽有,人称‘浦口小上海’。” 那时的雷席荣想不到的是,这样的红火没持续多久。 “看不到江豚了” 十里造船带背后的生态之忧
2006年,高淳武家嘴村和江苏奕淳集团联合投资8亿元的造船项目落户十里造船带,预计5—8年后,造船带将实现产值100亿元。“该项目主要生产用于出口的驳船,项目的落户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更好的未来。”林正说。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危机正在隐隐浮现。2008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随之而来的便是订单数量骤减,延期交付和弃单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造船业的低迷让乌江人“慢”了下来,开始反思造船业背后的隐忧。桥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春雨告诉记者,当时十里造船带的部分企业存在规模较小、档次低下的问题,企业本身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品销售也过多依赖出口,产业基础薄弱。另一方面,露天喷漆、除锈等作业会对大气、水源造成污染,切割、轧钢等工序也产生了噪声污染。 更严重的是,随着造船业的低迷,一批混凝土搅拌站、砂场乘虚而入,长江岸边“冒”出一个个立罐、一条条砂石输送带,风一吹来,沙尘漫天,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大家都不愿意往江边去,偶尔路过也要戴上口罩。”当地不少村民表示。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不到江豚了。”村民杨国过说,“我记得2002年以前常能见到江豚,后来就看不到了。”十里造船带所在的江岸有两处江豚自然保护区,是江豚经常出没的位置,江豚喜静不喜动,对水质、噪声非常敏感,其数量和出没情况可以说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晴雨表”。 “长江病了”,那时的十里造船带,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把脉长江这句话的一个缩影。 “一个月没回家” “浦口速度”扮绿扬子江畔
十里造船带的存在已不符合滨江岸线规划和江豚保护区的要求,“江岸之变”也随之到来。去年6月,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下沉督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浦口段,发现企业乱占江岸等相关问题。 “立行立改!”这是浦口区的回应,并顺势从2018年全面启动长江岸线专项整治行动,其中就包括十里造船带的整治工作,一场声势浩大的江岸保卫战随即打响。 “这对于桥林而言是挑战也是契机。”吴长兆去年7月刚刚履新桥林街道办事处主任,一来就赶上了这场“硬仗”。 吴长兆告诉记者,对于十里造船带的问题,街道此前也一直在推动整治,但由于“势单力薄”,推进力度不大。此次浦口区20多个职能部门协同联动,誓要拿下这场恢复生态江岸的硬仗。 短短26天时间里,桥林街道动员了所有社区干部,与区相关部门同志一起,冒酷暑顶台风奋战在一线。这场轰轰烈烈的江岸保护战初战告捷:27家船厂被拆除,6家混凝土企业、21个砂场被清除,收回企业违规占地1504亩…… “一个月,街道的班子成员全部吃住在单位,白天约谈企业,在现场指挥拆除,晚上开调度会协调问题,没有回过一趟家。”吴长兆说,通过约谈沟通,相关企业无一“讨价还价”或借故拖延。 零补偿,零滋事,零事故,这一场江岸保卫战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成效之显著让省环保第二督查组大为赞叹。 现在浦口经营老年公寓的丁峰2006年在乌江注册成立了南京鼎峰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去年10月被拆除。“街道负责人前后找我谈了几次话,我也是本地人,理应为保护长江生态做出贡献。”丁峰告诉记者,把“环保债”还掉心里终于踏实了,现在已成功转型做养老产业。 眼下,这场江岸保卫战还在继续。记者昨日在桥林街道长江岸线专项整治工作前线指挥部看到,墙上的巨幅地图上清楚标记了每个整治企业,一边挂着的工作进度表上已拆除的项目旁边贴上了一面面红旗,不远处的整治现场,攻坚队正带着工人顶着烈日拆除,一个个高耸的龙门吊、立罐轰然倒地。 “今年我们将拆除13家船企,目前已经拆了3家,其他也都谈妥。”杨春雨介绍,截至上月,街道已拆除龙门吊24座,清理场地6.5万平方米,10月底前全部拆迁整治到位,并同步开展复绿工作。 长江岸边,吴长兆看着脚下一片生机盎然的绿地,心中有一种“收复失地”的自豪感,未来这里将打造滨江湿地公园。“上月,环保部门在这里观测到了今年刚出生的小江豚,说明我们的整治工作已经有了效果。”他说,我们要把生态江岸还给江豚,还给居民,还给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