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谢谢,没有你就没有我们一家的幸福!”昨天下午,位于越城区东湖镇的绍兴市松陵造船厂内,两双粗糙的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这是相隔14年后,松陵造船厂厂长何关明和诸暨江藻镇船老大楼生军的又一次相见。而一旁亭亭玉立的女孩,正是当年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水上救援行动中被何关明从船舱中救出的小女孩楼盼(小名蓓蓓)。
时间倒回到14年前,环城河上那场生死救援曾经轰动全城。
2005年7月3日,常年跑水上运输的楼生军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船了。早上6点20分左右,载着他们一家三口的船只行驶到越城区延安东路渡东桥下时,突然与另一艘船相撞,楼生军驾驶的满载沙土的船只因为吨位较小,当即180度翻转,船底朝天倒扣在水面上。
船翻那一刻,妻子跃身跳入水中,成功自救。而楼生军和8岁的女儿楼盼却被困在船舱里。“幸好当时水还没有完全溢满船舱,尚留有20多厘米的空间。我找来一块木板,将女儿抱上去,并再三叮嘱她不要动。”楼生军说,由于担心船舱内氧气不足,自己在安顿好女儿之后,迅速潜入水底,摸索到一个窗口,“窗玻璃已经被震碎,窗口很小,刚容我一个人抽身。等我浮出水面后,全身已经被碎玻璃刮得伤痕累累。”
船体已经完全翻转,三分之二淹没在水中,水上只剩下一个船底,小女孩却依然困在船舱内。“盼盼!盼盼!不要动,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来救你的。”楼生军趴在滚烫的船底上,不停地拍打船体试图和女儿对话。船里头传来“噢噢”声,表明女儿还活着!
缺氧、高温、黑暗,小女孩还能坚持多久?考虑到船舱内的氧气不足,救援人员将通气的橡胶管,从楼生军逃生的船窗口伸进船舱。与此同时,救援人员不时地往发烫的船底铁板上浇水,以降低船舱内的温度。船头缓缓下沉,一旦船体没入水中,船舱内最后一点空气将被挤走,直接威胁盼盼的生命。
消防、110、水上派出所、海事、航管等部门和单位的救援人员相继赶到现场,各方人员围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我们决定对船舱进行切割,但这需要切割人员对船体状况了如指掌,”当年在现场救援的成员之一、越城区地方海事处的陈卫刚回忆说,最后大伙决定用钢索拉住船头,对船舱实施切割救人。整个切割过程需要避免火星灼伤小女孩,也要防止火星点燃船内的易燃物,而负责现场切割的正是造船专家、对各类船只结构了如指掌的何关明。
“整个切割过程很顺利。船体被割开以后,消防战士第一时间进入船舱将小女孩抱了出来。”何关明回忆说,船体割开的一刹那,自己如释重负,现场围观的近千名群众齐声欢呼,掌声四起。从撞船到小女孩获救,整个救援持续了3个半小时。
因救援而改变的何关明
“当年如果没有那么多好心人合力救助,我真的不敢想像我们的生活会变成啥样……”楼生军感慨万分地说。楼生军是诸暨市江藻镇中江村人,他朴实的话语流露出真挚的感激之情。楼生军反复提到,14年前何关明汗流浃背切割船体的画面,一直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的脑海中。
当年获救的小女孩楼盼,现在已经长成了大姑娘,如今她是东南大学工程造价专业的大三学生。生性腼腆的她,面对多年来父母经常挂在口边的恩人何关明,目光中满是感恩。“童年的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了,但在船下的那3个多小时,我会终生铭记。”楼盼动情地说,眼眶也有些湿润了。
年近五旬的何关明出生在造船世家,从他爷爷开始,他们家就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何关明17岁就开始学习造船,大学毕业后来到父亲的船厂工作,是远近闻名的“船痴”。他不善言辞,但是一提到船,他的话匣子就会一下子打开。这些年,他建造了大大小小的乌篷船等绍兴特色船只模型百余艘,是不折不扣的绍兴古船文化的传承者。除了造船,他更是把大量时间投入水上公益救援行动。
“这是我自己的救援船,消防、抽水、电焊等功能都有。”在松陵造船厂内的河埠头处,停着一艘被漆成橙色的救援船,船尾还插着一面国旗。“我那时候就想,要是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赶到出事地点,那么小女孩的救援就不会这样大费周折了。”何关明说,这条救援船就是当年救助楼盼之后不久,自己着手建造的。那次刻骨铭心的救人,让他决心投身水上救援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水上事故施救队伍。
想让儿子接力公益事业
深夜在平水东江里打捞起掉入河中的车子,亲自下水救起落水者……何关明说,自从参与公益救援以来,自己参与的大大小小救援不下百起,仅今年上半年,他的水上救援队已10多次参与水上施救。何关明所有的救助不收取费用,他甚至还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救援船的日常保养与救援人员装备、工资补贴等。每年都会积极参加绍兴港航部门举行的船舶遇险事故应急演练,为自己的救援队积累经验。
为了能更好地参与水上施救,在何关明的鼓励下,去年他儿子何炜伟考取了潜水资格证。“我们的施救队里还没有能潜水的专业人员,儿子掌握了潜水技能,能够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何关明说,他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一辈子和船结缘,救助更多的人。 |